![]() |
農作物安全問題怎么解決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4-11-11 |
“舌尖上的中國”這不紀錄片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讓我們了解了祖國各地的美食,引誘我們都變成“吃貨”。但食品安全問題也是現在公眾比較關心的問題,在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決定了食物的安全。 “我們天天在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討論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而解決問題的根源是要關注‘農作物的吃飯’問題……”近日,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武維華站在講臺上,闡釋自己的觀點,話題涉及到“食品安全”。11月6日至7日,2014綠色經濟遂寧會議召開。民盟中央、全國政協人資委、國家有關部委、四川省有關領導,著名科學家和專家學者等300余人參與了會議,如何發展生態農業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現狀: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全國17個省的氮肥平均施用量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15公斤/畝。在經濟效益較高的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中,氮肥的用量更高,為普通大田作物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武維華用調研數據提出了氮肥濫用的問題。 武維華指出,關注人吃飯的問題,首先要關注農作物“吃飯”的問題,包括生產糧食需要的土、水、肥是否健康。但對當前農作物的“飲食”現狀,武維華表示出擔憂:“以氮肥濫用為例,我國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積的8%至9%左右,但每年卻消耗全球氮肥的35%,氮肥濫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是空氣和水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會造成農產品中的氮氧化物殘留問題。” “糧食產量增長,化肥‘功不可沒’,但濫用則是不健康的,會造成農業耕地的退化,最終影響糧食安全。”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鄧繼海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生態農業需以產地環境的生態為前提,其關鍵是可持續,如果過度挖掘農業發展可依賴的資本,超出土壤、水源等本身的承載力,最終結果可能是斷層。” 建議:融合發展立法約束 “四川發展生態農業很有潛力,有山有水有靈氣。但好的資源需要合理適度的開發與利用。”鄧繼海認為,生態農業應該是循環經濟,這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某幾個環節的循環,而是突破一、二、三產的界線,盡量延長產業鏈條,形成大循環經濟體系。他以秸稈舉例:“秸稈是農業廢棄物,但其同時可以變為工業材料。這就是由一產向二產的突破。” 需要突破的瓶頸是什么?鄧繼海認為,科學技術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將產業合理組合,讓成本在不同的產業中分擔,同時,還需要好的制度機制引導。“沒有好的制度機制,即使有再先進的技術,最終仍是‘劣幣驅除良幣’。” 從具體實踐路徑來看,省縣域經濟學會會長、省政府參事張成明則建議,生態農業須提倡適度規模化生產。“這將有利于科學技術的普及,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用更少的成本產出更多的綠色GDP。” 武維華將關注的焦點落在意識提升上。“我們現在最缺的是意識,國外有些國家對施肥等農作物具體的栽種過程是有法律規定的,我建議也可通過相關立法,起到警示教育和引導規范的作用。” 農作物產品安全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吃飯是人每天必須的事,但如今市場上所售的農產品真正讓人擔憂是否安全。農產品安全已被提上了國家議程,有了政府的參與,相信我們會吃上放心食物。 |
![]() |
![]() |
相關閱讀 |
尿素市場整體行情弱勢走跌為主,8月下旬或將迎來上漲 |
二銨價格近期仍將維持高位狀態,市場相對冷清 |
尿素:12.13日江蘇靈谷出廠價格分析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