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隨著一聲施工炮響,一個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尿素的現代化企業建設歷程由此拉開了序幕。1978年10月,經歷上萬名施工建設者的努力,一個現代化的工廠終于驕傲地矗立在赤水河畔。36載風雨春秋,從4個億投資的化肥廠到資產總額131.56億元,總負債78億元,資產負債率62.99%的集團公司。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短缺時代到過剩時代,老國企赤天化一步步走向深水區。
據報道,赤天化集團整體負債高達78億元,且現金流緊張,難以清償到期債務,產權改革被認為是“一場與債務期限的賽跑”。9月18日,在經過半年多的內部股權梳理之后,赤天化集團的國資改革終于走向公開掛牌的關鍵節點。當日,赤天化集團母公司100%股權作價7.08億元第一次掛牌出讓。對于擁有上市公司資源的赤天化集團來說,雖然7億元的掛牌價格并不算高,但接盤之后26億元的資金投入讓不少民營企業望而卻步。赤天化集團母公司首次掛牌到期后最終無人接盤。10月21日,赤天化集團母公司100%股權二度掛牌,掛牌價為5.66億元,相比前次折價20%。10月31日,赤天化發布公告稱,截至第二次掛牌期滿,只有圣濟堂作為意向受讓方向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遞交了受讓申請材料。目前,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和貴州省國資委正在對圣濟堂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確認。
作為一個老牌化肥企業,赤天化為什么會走到這種境地?
這一問題根源集中在兩點:一是作為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的過度參與讓企業失去了在市場中探索的自由,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發展的資源配置很難實現市場決定,這或許是許多老國企都曾經歷的困局。二是作為老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未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尤其在化肥產業進入過剩時代的當下,缺少突圍的思想,沒有有效的行動,這是決定赤天化命運的關鍵。
近10年來,在國內化肥產能迅速增長的進程中,赤天化也加入化肥“大生產運動”的行列,赤天化的項目遍地開花;從氣頭尿素向煤頭尿素轉型,卻因為水的瓶頸讓企業陷入困局;企業一直圍著尿素打轉,產品結構未能實現轉型創新。從頂層設計到核心戰略,赤天化被市場經濟的列車甩在了身后。
國企改革是國家的大課題,目前國企改革的步伐正在有力推進,而在市場大潮中,老國企如何實現轉型突圍、與時俱進,改變命運更重要的在于企業自身。在化肥產業,一批大型國企正在面臨同樣的嚴峻考驗,如何走出行業嚴冬,踏上穩健征途,這需要改革的力量,更需要所有企業付出更大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