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來植物調節劑發展趨勢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4-12-9 |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藥行業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新型農藥層出不窮,植物調節劑在科學規范中不斷發展。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種特殊的農藥,對植物生長發育有調控作用的內源或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與除草劑、殺菌劑等農藥具有本質區別。調節劑依靠調控激素等信號系統,改變植物生長發育,有著非殺滅性,安全性高等諸多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植物生長調節劑之所以能對植物本身進行調節,是因為植物體內存在著特殊化學信號——植物激素,通過植物體內代謝產生可運輸、低濃度調節生長發育的化學物質,從而進行差異化調節。例如,赤霉素促進生長,生長素促進結實,脫落酸促熟、休眠等等。 調節劑是作物管理新途徑 植物生長調節劑目前在我國被歸結于具有藥物組分的特殊農業生產資料。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重大專項處處長段留生說,調節劑要合法的應用、流通,并按照農藥登記制度進行管理。嚴格遵循“三證”審批流程,即農藥登記證、農藥生產批準證書、產品標準備案號。據了解,調節劑在其他國家多按農藥管理,但也有被規劃成生化農藥或生物制品。 段留生說,在作物發育過程中,通過植物激素來進行化學調控來改變其物質代謝,從而改善作物品質。但由于不同作物對調節劑反應程度、最適制劑和施藥存在差異,所以要嚴格把控“三效應”。一是濃度效應,例如2,4-D,濃度在10-20mg/kg時,可以有效地防止落花落果;而濃度在100-500mg/kg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作物生長萌發;濃度在1000-2000mg/kg時,將會殺滅許多雙子葉植物。二是時間效應,調節劑當超過其有效作用時間后,植物體表現出相反的生長效果。三是位置效應,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對調節劑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在其應用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住最適的濃度、時間以及位置點,將調節劑最大效益發揮極致。 調節劑作為作物管理新途徑,其與肥料作用機理明顯不同。第一,肥料是為了補充營養,而調節劑主要以調節生長為主;第二,行業管理不同、用量和特點不同,調節劑更注重微量,劑量時間位置效應突出,對改變營養吸收、運輸和利用方面作用突出。但影響其使用的因素諸多,例如調節劑本身的理化性質、其他農用化學品的間接混用影響、用藥技術、處理時期、處理劑量濃度以及環境因素等方面影響較大。所以,未來迫切加大藥肥一體化技術研究,將調節劑與化肥完美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點,在用藥的基礎上全方位補充植物所需營養,做到“揚長避短”。 調節劑優勢明顯潛力大 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登記對象涉及75種作物,56種用途,年應用超過2億畝,不僅在活化栽培技術、增產增效等方面表現出特有優勢,而且對于提高作物品種抗逆性、增加穩產性和適種范圍、增強抗病抗逆性、提高資源利用、品質改良等諸多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段留生說,全球調節劑市場穩定增長。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農藥年銷售額徘徊在300億美元,植調劑份額占5%(我國<3%),以10%速度穩定增長,國際農化巨頭紛紛涉足植調劑業務,包括先正達、拜耳、巴斯夫、杜邦等農藥領先企業都逐漸瞄準調節劑市場,享受其帶來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 未來,調節劑將成為潛力巨大的一類農業生物藥物,其作用獨特,適用作物、地域廣,符合高產、優質、安全、高效生產需求,是重點發展的國家農業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未來新制劑開發方向要以“高效、安全、精確、綠色制劑”方向發展為核心,采用抗光敏、耐溫等節能高效材料,精確用藥制劑,例如泡騰片等。段留生說,需逐漸規范精確調節劑的應用技術,緩解農民對新技術的不適應,逐步加強培訓指導,避免企業夸大應用范圍以及作用效果的標簽,加強集成研究,使得調節劑在科學規范中發展成為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新產品。 |
![]() |
![]() |
相關閱讀 |
22家農藥相關上市公司相繼公布了2019年年報 |
生態環境部:農藥企業集群擬將接受重點排查,合理安排停檢修 |
海鹽縣開設114家農化包裝回收點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