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昌市水稻病蟲災害防治應急預案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3-5 |
我市今年早稻病蟲害防治面臨嚴峻形勢,據植保部門和相關專家預測,今年我市早稻病蟲害發生為害程度重于去年,“兩遷”害蟲和稻瘟病暴發流行風險高。具體情況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偏重發生,局部重發生;二化螟偏重發生,局部重發生;稻瘟病偏重發生,感病品種和老病區重發;紋枯病重發生;南方黑條矮縮病偏輕發生,局部中等發生。各地要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切實做好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確保我市糧食生產安全。為增強病蟲災害防控工作的主動性,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特制定本防控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努力構建新型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體系,大力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植保綜合能力建設,不斷創新植保,促進和諧發展。 二、防治目標 做好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調查和防治指導工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植保技術入戶率和預報準確率均在90%以上,重大病蟲防治覆蓋率不低于95%,確保病蟲總體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不出現連片病蟲危害絕收,確保主要糧食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18%以上,蔬菜、水果、茶葉綠色覆蓋率35%以上。 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積控制在0.5%以下、稻飛虱穿頂田塊率控制在3%以下、稻縱卷葉螟白葉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發病田穗頸瘟發生率控制在5%以下、紋枯病嚴重田塊率(即病斑達功能葉的田塊)控制在0.5%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下。 三、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以重大病蟲為主攻對象,做好害蟲主害代和病害流行關鍵期的防控,主推綠色防控技術,注重合理用藥,推進專業化防治,將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減少使用化學農藥,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水稻病蟲危害是制約糧食生產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病蟲災害防控工作涉及千家萬戶,事關農業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各縣、區要進一步加強對水稻重大病蟲災害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督查和指導,確保水稻重大病蟲災害不暴發成災、重大植物疫情不擴散蔓延、重大農藥安全事故不發生。 2、認真調查,強化病蟲監測預警 水稻重大病蟲發生種類多、周期長,突發性、暴發性特點明顯,且各地栽培條件不一,氣候復雜多樣,不同區域間病蟲發生差異大。植保工作人員也要切實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工作,確保測報技術人員在崗,認真按測報規范開展調查,及時準確做出重大病蟲發生趨勢預報。市植保站建立病蟲發生防治定期匯報和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通報制度。 3、加大宣傳,提升技術服務水平 實施病蟲情報進村工程,要充分利用植保專欄、服務熱線、手機短信、報紙、示范展示、巡回宣傳車、防治現場會、廣播、印發宣傳資料及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等形式,大力宣傳普及重大病蟲防治技術,使之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要組織植保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和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引導農民科學防控重大病蟲害,切實提高病蟲防治質量和效益,確保水稻生長安全。 4、突出重點,科學防治 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發生面廣,對水稻產量危害損失大,各縣區要突出以重大病蟲為防治重點,于防治關鍵時期廣泛發動,組織廣大農民全力開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蟲應急防治硬仗。同時大力推行農業生態調控、物理防控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努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與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蟲防治技術水平。各縣區要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展示區,積極開展害蟲性誘劑、殺蟲燈、防蟲網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型農藥助劑、高效施藥機械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不斷提升重大病蟲防治技術水平。 5、積極引導,大力推進病蟲專業化防治工作 堅持政策引導、技術扶持、市場化運作原則,大力發展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專業化防治工作,促進專業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發展,切實解決現階段農村千家萬戶治蟲防病難問題,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務水平和重大病蟲害的應急防控能力。 6、加強監管,進一步凈化農藥市場 確保農藥供應數量和產品質量,直接關系到病蟲害防治效果。各相關部門要密切協作,進一步加強農藥市場和農藥廣告宣傳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和發布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農業部門要加強農藥使用管理,指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藥,大力推廣高效低毒對路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凈化農藥市場,提高水稻等病蟲防治效果,保護農民利益,確保農藥使用安全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7、搞好示范,積極開展綠色植保農藥減量推廣行動 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貫徹“綠色植保”理念,以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為突破口,全面推廣“高效安全對路農藥”、示范推廣“三生”防治(生物天敵、生物農藥、生態控制)和“三誘”殺蟲(信息素誘殺、燈光誘殺、色板誘殺)等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進綠色植保農藥減量推廣行動,減少農藥污染,保障農產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促進我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8、確保防治經費投入 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蟲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現。各地對上級財政下撥的農作物病蟲防治經費要做到專款專用,嚴禁截流和挪用,確保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防治等工作順利有效開展。 五、主要防控技術 (一)二化螟 水稻分蘗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枯孕)穗。春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翻耕漚田,壓低蟲源基數。堅持按防治指標開展化學防治,分蘗期枯鞘株率達到3%或枯鞘叢率達到8%、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畝卵塊數達到50塊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防治。 (二)稻縱卷葉螟 重點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的防治,孕穗前要發揮植株補償作用,減少用藥。防治適期為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防治指標百叢水稻達到25個新苞。 (三)稻飛虱 重點做好水稻生長中后期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防治,防治指標為百叢蟲量1000頭以上,于低齡若蟲高峰期施藥防治,優先選擇昆蟲生長調節劑等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品種,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抓好中晚稻藥劑浸種或拌種和秧苗期稻飛虱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藥,分蘗初期及早防治,通過預防白背飛虱,達到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目的。 (四)稻瘟病 重點在水稻分蘗期至破口抽穗初期做好葉瘟和穗瘟的預防。種植抗病品種,實行品種多樣化種植,避免過量和過遲施用氮肥。早稻打好秧田送嫁藥,分蘗期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實施藥劑防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預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農藥,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五)紋枯病 重點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強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蘗末期曬好田,當田間病叢率達到25%時進行藥劑防治。 (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切斷毒鏈,治蟲防病”策略,做好中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白背飛虱的防治。重點抓好藥劑拌種或浸種及帶藥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選用速效和持效藥劑并配合抗病毒劑防治。田間發現染病植株及時拔除或踩入泥中,減少本地毒源,并從健叢(株)上掰蘗補苗,重病田應及時翻耕改種。 (七)稻曲病 選用抗性品種,避免過量和遲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點在水稻孕穗末期開展預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藥,如遇適宜發病天氣,7天后需要第2次施藥。 六、主推技術 (一)耕漚灌水滅蛹控螟技術 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并灌深水浸漚,浸沒稻樁7~10天,可殺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蟲源基數。冬種田在收獲后及時耕漚,也有一定滅螟效果。早稻收割后及時翻耕灌水淹沒稻樁,可殺死90%以上的二化螟幼蟲和蛹。 (二)栽培抗病品種防病技術 選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水稻品種,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種,及時輪換種植年限長的品種,是預防病害的根本措施。 (三)浸種消毒和藥劑拌種技術 早稻種子用25%咪鮮胺乳油2500倍液浸種24~48小時,預防稻瘟病和惡苗病;中晚稻種子用吡蟲啉拌芽谷,預防秧苗期白背飛虱、稻薊馬及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四)噴施“超級送嫁藥”技術 秧田移栽前2~3天,早稻秧田預防二化螟和葉稻瘟;中晚稻秧田預防二化螟、稻飛虱和稻薊馬。 (五)燈光誘殺害蟲技術 每30~50畝稻田安裝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米,于害蟲成蟲發生期天黑后開燈,天亮后關燈,可誘殺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螟蛉等多種害蟲。 (六)昆蟲性信息素誘殺二化螟技術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開始,田間設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畝放一個誘捕器,內置誘芯1個,每代更換一次誘芯,誘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頂端30厘米。集中連片使用,可誘殺二化螟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和種群數量。 (七)高效低毒農藥防治病蟲技術 氯蟲苯甲酰胺、丙溴磷防治二化螟,氯蟲苯甲酰胺、丙溴磷、阿維菌素防治稻縱卷葉螟,噻蟲嗪、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虱,噻蟲嗪、噻嗪酮、吡蚜酮防治褐飛虱,三環唑、稻瘟靈、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苯甲·丙環唑、井岡霉素、井·蠟芽菌防治紋枯病,寧南霉素等抗病毒劑與殺蟲劑協調使用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苯甲·丙環唑、井酮·三環唑、戊唑醇防治稻曲病。 |
![]() |
![]() |
相關閱讀 |
蛾類害蟲新一代誘捕器問世 |
業績速覽!有企業盈利增229%,九家肥企為何都賺了? |
防治小麥赤霉病新型藥劑成登記熱點,四霉素和粉唑醇獲批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