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馬鈴薯秋季栽培技術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3-17
    

  我國馬鈴薯生產根據地理、氣候條件和氣象指標,可分為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南方冬作區、西南單雙季混作區。中原二作區春季以生產商品薯為主,秋季主要是種薯生產,但近年來秋季馬鈴薯商品薯生產面積也在逐漸擴大[1]。

  1 秋季馬鈴薯生產氣候特點

  秋季馬鈴薯生產在8—11月,此期氣候變化規律和春季相反,氣溫由高到低,光照時間從長到短,一般于8月上中旬播種,9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出苗、現蕾和開花,適合馬鈴薯莖葉生長,10月下旬至11月隨著溫度降低,晝夜溫差加大,適合馬鈴薯塊莖的膨大要求,11月中下旬收獲。

  2 秋季馬鈴薯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馬鈴薯的產品是塊莖,塊莖在土壤中形成和膨大。因此,為獲得高產,應為播種期創造冷涼環境,選擇土壤疏松、透氣、保水保肥性好、利于耕作的微酸性砂壤土或壤土背陰坡地塊。前茬作物收割后進行深耕,一般耕深不淺于25 cm,施用農家肥15.0~37.5 t/hm2或復合肥1 500 kg/hm2,混合均勻,地塊整細耙平,起壟[2]。選擇地塊要能排能灌。

  2.2 精選種薯,適期播種,確保全苗

  選用薯形規整、具有早熟或中早熟品種特征、薯皮光滑的無病小整薯(50 g左右)作種。選擇種薯時,要嚴格去除畸形、芽眼壞死、生有病斑或臍部黑腐的塊莖。如果有脫毒種薯,最好選用脫毒種薯,以減少病害危害。秋季馬鈴薯播種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此時正值高溫多雨,播種應在10:00以前或15:00以后進行。隨開溝,隨播種,隨蓋土,并挖排水溝。一般行距60 cm,株距20~25 cm,保苗7.5萬株/hm2。同時,由于切塊栽培爛塊死苗嚴重,秋季所用種薯為春季繁殖,秋播時種薯休眠期還沒有通過,需用藥劑赤霉素整薯催芽處理后播種,以利于出苗早、出苗齊[3]。

  2.3 田間管理

  由于秋季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時間較短,生長期管理要盡量及時進行,總的要求是“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后期晚衰”。

  2.3.1 及早排澇,中耕除草。中原多數地區秋季雨水較多,特別是在8月,正是播種后未出苗時期,雜草生長快,直到馬鈴薯生長前期,遇到雨后積水,一定要及時排澇,及時進行中耕除草,防止積水造成種薯腐爛,消除雨后板結,防止雜草叢生,以利于出苗及幼苗生長。

  2.3.2 肥水管理。要一促到底,早追肥早管理。在基肥充足的情況下,生長期間及時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出苗70%~80%時,追施碳銨600 kg/hm2;第2次追肥在現蕾期,視其生長情況追施尿素225~450 kg/hm2。后期若植株長勢不好,可結合澆水增加追肥次數,也可噴施葉面肥(0.5%磷酸二氫鉀+0.6%尿素)1~2次,促進薯塊膨大,增強植株抗性,抗霜凍,防早衰,延長生長。平時視雨水情況及時進行澆水,保持地表濕潤,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即可。

  2.3.3 及時培土。第1次培土在現蕾期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時進行,防止匍匐莖竄出地面變成新的枝條,培土厚3~4 cm。第2次培土在開花初期進行,培土時不要埋住下部莖葉。第3次培土可在10月下旬進行,此時馬鈴薯進入塊莖膨大盛期,培土要厚些,進行壟的兩側培土,有利于保護塊莖,防止塊莖露出地面,造成霜凍。

  2.4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

  馬鈴薯病害的防治最好在發病初期,甚至發病前期,進行藥劑葉面噴霧,噴霧做到均勻周到,方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秋季馬鈴薯現蕾期和開花期雨水較多,易發生病害。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等,蟲害有蚜蟲、螨蟲和菜青蟲等。10月1日前后各噴藥防治1次。防治病害可用阿米西達、瑞毒霉、代森錳鋅、可殺得、殺毒礬、克露等藥劑。防治蟲害主要用三氯殺螨醇、阿維菌素乳油、克螨特、滅螨猛、吡蟲啉乳油、抗蚜威、杜邦普尊、辛硫磷乳油等藥劑。

  2.5 及時預防霜凍

  注意天氣預報。霜降天氣來臨之前,及時灌水,或在上風頭用雜草、秸稈、枯枝落葉等堆積點火熏煙,或搭建拱棚遮蓋等,以有效驅散寒流、防霜,免受凍害[4]。

  2.6 收獲儲藏

  秋馬鈴薯霜凍前收獲。收獲前1周停止澆水,以利儲藏。馬鈴薯收獲后,要在15~21 ℃下預儲15~20 d。用于鮮食的商品薯在2~5 ℃、相對濕度85%~90%下儲藏;若用于來年春季種薯供應,需在2~4 ℃條件下儲藏;而加工原料薯需在(10±1) ℃、相對濕度85%~95%條件下儲藏。無論何種儲藏,都一定要保證黑暗(除種薯外)、通風透氣,且不要儲藏在放過化肥、農藥、辛辣產品的庫房,更不要與其共儲。

相關閱讀
農藥化肥使用的誤區
豌豆彩潛蠅的發生為害特點和防治措施
玉米斑須蝽該如何應對?有哪些方法措施?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