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資企業扎堆出海只因鉀肥大擴產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1-10-20 |
很少有人預料到,從必和必拓收購Potash引發的鉀鹽行業自危,到中國資本海外投資或將引發產能過剩,此間變換只不過一年的時間。 “供應環節的高度壟斷,導致鉀肥價格近年居高不下,同時逼迫各國大力投資、自行快速發展鉀肥產業。現在全球30多個大項目在建,就會造成過剩的潛在危機。”10月19日,中國鉀鹽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魏成廣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 下月將赴加拿大參加世界第二屆鉀鹽大會的他,準備呼吁全球鉀肥供應商、消費國之間,理性構建新的定價、供應體系,以避免行業危機。 “我們認為,全球應建立一個鉀肥的生產與貿易的協調機制,更加尊重和符合市場化規律。”他說。 中資企業扎堆出海 根據上海鉀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在2012-2014年的未來3年中,全球將出現鉀肥產能過剩的問題。 2011-2015年,全球有30多個相關鉀鹽項目在建設,預計全球的鉀肥產能將從2010年的4270萬噸(折純),增長到2015年的5960萬噸(折純),北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區域,占全球潛在的供應量的39%,其次是東歐、東亞、西亞以及拉丁美洲。 如果這30多個在建項目,能按計劃建設投產,到2015年,全球鉀肥過剩量將達到1600萬噸(折純)。 以中國為例,除了青海鹽湖、新疆羅鉀的擴產計劃外,老撾和加拿大成為海外找鉀的重點國家。 據中國鉀鹽工業行業協會透露,云天化集團中寮礦業、四川開元集團、中國水電、中農礦業公司、北京普悅等五家企業,在老撾投資的設計產能未來將達到685萬噸。其中,中農礦業、中國水電首期10萬噸級別的鉀肥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水電老撾鉀肥項目預計2012年投產。 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長聯石油、中川國際、鹽湖太極集團、兗州煤業等四家企業已經拿到了鉀鹽探礦權,預計發展到600萬噸。其中中川、長聯、太極3家在加拿大擁有7600.1平方公里的在礦面積,占加拿大鉀肥開采面積的17.4%。 我國的鉀肥生產也在快速跟上:今年以來,青海鹽湖集團和國投羅布泊公司均啟動擴產計劃,合計新增產能近300萬噸。 壟斷導致價格虛高 目前,全球鉀肥生產高度集中于北美和前蘇聯地區,其他國家的鉀鹽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這就是為全球的鉀鹽消費提供了控制條件,造成一些國家對鉀肥輸入的依賴性,并且這種壟斷趨勢還在不斷加強。 2010年8月,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向鉀肥業務全球第一的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發起總額38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一時間撼動業界。今年6月,俄 羅斯烏拉爾鉀肥也宣布完成與其競爭對手的合并。 與鉀肥供應過度集中相對應,鉀肥價格被一再推高,造成各個國家的農業種植成本上升,也令各個國家為進口鉀肥資源和價格談判焦慮。 今年下半年,我國企業敲定的鉀肥進口價格達到450美元/噸,較上半年增加了70美元/噸。雖然在國際市場上這個價格不算高,但仍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形成一定壓力。 “據我在加拿大考察時了解的情況,當地的鉀肥生產成本僅100多美元/噸,”魏成廣表示,較大的利潤空間下,推動全球30多個鉀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外,也讓合理消費受到了抑制。 過剩已是必然 按照產業政策,目前我國鉀肥產業以“自產、進口、境外1:1:1”為目標,逐步實現自給率的提高。 上述國內外項目,這些都是支撐中國鉀肥消費的源泉。中國在“十二五”之間,已開工鉀鹽項目將新增加1353萬噸以上的鉀鹽資源,加上中國現有的產量600萬噸,中國的資源量預計將達到1953萬噸(不含擬開發的加拿大資源),屆時中國的消費將實現自給。 “巴西、泰國、老撾,烏茲別克斯坦、剛果、埃塞俄比亞等國家,也都在籌劃發展鉀肥產業,一旦全球出現過剩一倍的鉀鹽產量,鉀肥企業面臨著工廠開工率嚴重下降,約有6000萬噸的鉀肥產量無處消化,鉀肥產業的工人也面臨著失業。” 魏成廣指出,導致這些的誘因是,全球缺乏一個協調發展的機制,本來全球現有的裝置和產量,可以滿足消費的需求,但是,由于鉀肥為少數國家控制著全球的消費,在制定消費價格時,缺乏對各個國家農業消費所接受的價格實際情況,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造成一些國家抵制高價鉀肥的舉措,使得鉀肥產量出現交不出去貨的尷尬局面,給鉀肥生產企業也造成很大的損失。 “這里面也有信息不對稱的緣故,造成一些國家在鉀鹽產業投資以及擴大產能方面產生偏差,出現了增速過快等問題,”他說,“所以我們這次在加拿大,將倡導建立一個世界供應的鉀鹽市場體系,從生產、供應、定價、消費各個環節展開商談。” |
![]() |
![]() |
相關閱讀 |
氯化銨行情較好 報價以穩為主 |
復合肥市場疲軟,主流出廠報價弱穩 |
磷酸一銨:10.12日云南鴻泰博化工產銷走勢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