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種子依靠資本市場開拓東南亞等地市場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6-23 9:01:00 |
背靠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農發種業,湖北種業出口已連續多年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 6月16日,面對長江商報記者的采訪,湖北省種子集團投資發展部經理張春桂介紹稱,“湖北省種子集團在國外鏖戰多年,水稻和棉花等種子陸續進入以印尼、孟加拉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南亞地區的商業種植市場,獲得極好的國際口碑。” 而近日湖北高層出席的一次簽約儀式,顯示湖北種業的海外市場拓展勢不可擋。 日前,湖北高層領導出席了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與印尼AML公司、西德公司的簽約儀式。參與簽約的印尼國會議員哈桑,高度評價湖北棉花和水稻種子對印尼農業的巨大貢獻。再次佐證了湖北種業利用資本市場實施產學研一體和“走出去”戰略的前瞻性。 已占孟加拉國45%市場份額 依托華中重鎮武漢雄厚的高校科研資源,多年來,湖北省種子集團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優勢,加上對兩湖地區水稻和棉花等優良品種天然試驗田的地理優勢,為湖北種子集團開拓國際市場埋下伏筆。 作為中農發集團旗下的種業企業之一,湖北種子集團自1999年起開始在孟加拉國開展廣泛國際合作,業務范圍涉及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推廣。 據湖北種子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孟加拉國進行商業種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雜交水稻品種99-5,該品種于2001年通過孟加拉國注冊,被孟加拉國農戶譽為“奇稻”。 雖然2001年種子出口額只有區區15噸,但數據顯示,湖北種子集團僅僅通過5年時間,達到2006年的2200噸,增長146倍,占孟加拉國種子市場份額45%。 不僅如此,得益于雜交水稻新品的推廣,2008年孟加拉國糧食實現自給平衡,2009年開始有一定剩余,幫其徹底扭轉長期依賴大量糧食進口補充國內供給不足的局面,這也讓湖北種子集團在國際上贏得了口碑。 張春桂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從內銷到國際貿易,得益于公司總經理袁國保的國際視野。2000年,為開辟國際市場,袁國保參加了一個國際展會,和眾多外商洽談,拿下孟加拉國市場。這一次嘗試讓湖北省種子集團嘗到了“甜頭”。 1999年,湖北種子集團實施和落實“走出去”的戰略,逐步開拓東南亞、非洲和南美市場,逐漸向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等地出口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種子。 據初步統計測算,截至2013年底,湖北種子集團已向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輸送各類優質農作物種子2600萬公斤,種植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培訓農民15萬戶以上,讓當地糧食等農作物增產總量達到100億公斤以上。 實施國際戰略后,不僅湖北省種子集團效益得到提升,去年僅利潤就高達5000萬元,湖北種子集團還先后與45個國家建立合作關系,與20多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經貿關系,最高年份出口種子量達4000多噸,連續多年出口量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并在海外建立了5個試驗種育中心。 在巴基斯坦,通過試驗示范,2009年,湖北種子集團躍居對巴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首位;2010年,湖北種子集團出口巴基斯坦水稻、油菜、棉花各類農作物種子已達4000余噸,推廣面積達40萬公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湖北優良種子品種在類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適應性較強,據介紹,在當地進行3至5年試驗育種后更貼近當地生長環境。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種子集團已有9個農作物新品種在孟加拉國參加國家區試,其中2個雜交水稻品種獲得該國注冊;另外還有4個品種在印尼注冊,5個品種在巴基斯坦注冊。同時帶動玉米、西瓜、棉花、蘿卜等農作物種子批量出口。 種子出口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值得關注的是,在湖北種子頻繁走出國門的同時,國內種子行業存在的矛盾正日益突出。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國內種子行業擁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公司,高峰時有8700多家,數量眾多但競爭力不強,最大的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不到5%。國內種子行業過于分散,集中度低,大多數公司經營規模小,沒有市場競爭力,擁有育繁推一體化實力的公司不到100家,絕大多數公司沒有品種權,只是“代繁”或者“經銷”公司。 到2014年,8700多家公司縮減至5200多家,3年內平均每年有1160多家種子企業或者被并購重組,或者被徹底淘汰。 業內人士分析稱,企業育種創新能力薄弱制約著種子行業的發展,長期以來科研機構、高校是我國農作物品種創新的主力軍,而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發投入不足,人才缺乏,“近90%的品種靠科研單位研發,主要通過品種權的購買和轉讓”。 這樣的行業瓶頸實際上與市場是不相匹配的,為突破這一瓶頸,2011年,湖北省種子集團率先在湖北成立“湖北禾盛生物育種研究院”,專門從事農作物種子的選育、生產與推廣,目前已建立種子生產基地12萬畝,種子年生產量達1000萬公斤,出口4000余噸,創匯1500多萬美元。 湖北省種子集團負責人表示,雖然企業已經走出國門,但知識產權保護尤為令人擔憂,該集團精心研發的水稻品種一被推廣到國外,立刻受到國外同行的復制和價格打壓。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研發的某型號種子,成活率和抗災害能力較強,在市場上較受歡迎,其他公司在購買種子后,只要3至5年的時間就能培育出同品種的種子,使得種子市場價格波動頻繁,品種雜亂,假冒偽劣種子橫行。 業內人士認為,一邊是研發能力和市場供給的矛盾,一邊是知識產權保護與假冒品種的泛濫,兩根“繩子”時時刻刻會絆住種子企業的腿腳。 “山寨”困擾湖北良種發展 借助資本市場海外開公司 張春桂認為,湖北省種子集團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受益于母公司農發種業現金流和戰略定位的支持。湖北種子集團或是農發種業實施并購戰略的首個布局。 2012年11月,中農發集團(簡稱“中農資源”,農發種業前身)發布收購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股權并增資的公告,湖北省種子集團成為其子公司。增資完成后,徹底減輕湖北種子集團融資壓力,促進其業務更好發展,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2014年6月5日,農發種業發布公告稱,湖北種子集團擬收購武漢慶發禾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權,根據資產評估書顯示,其股權價值評估為1068萬元。而在此前,武漢慶發禾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水稻等大田作物以及草業、西甜瓜、小白菜等蔬菜作物,在當地行業內小有名氣。其在2013年上半年出口額超300萬美元,總經營額近2300萬元。 這是湖北省種子集團借助母公司資本支持在自身產業鏈上的布局。 背靠上市公司,接下來,湖北省種子集團在巴基斯坦拉合爾市設立“HS農業(私人)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冊資本10萬美元,其中種子集團出資98500美元,占注冊資本的98.5%。 這或是基于海外市場的拓展而進行的舉措,張春桂也表示,湖北種子集團有意在印尼和非洲開設公司,進行種子本土化繁育。 通過國外本土化培育,一是可以縮小培育選種的周期,還能減小培育成本的投入,這是湖北省種子集團實施國外戰略的一個考慮。 鏈接 農發種業股權變更歷程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資料顯示,國內現有種子企業6000多家,其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有91家,行業前50名市場占有率僅在30%左右。2013年公布的56家中國種業骨干企業名單中,只有11家為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致力于將并購進行到底的農發種業,目前擁有控股子公司9家,包括湖北省種子集團在內的8家種業子公司和1家農資貿易子公司,大展拳腳要朝著中國種業第一股的目標邁進。 農發種業前身是中農資源,成立于1999年8月,第一大股東為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第二大股東為江蘇農墾集團。2001年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 上市后不久,兩大股東為奪取對種子業務的控制權和上市公司的話語權,僵持了近8年,使得上市公司經營陷入長達10多年的停滯、倒退狀態,并且在2004年和2010年兩次因連續三年虧損被交易所暫停上市。 2004年12月,江蘇農墾將持有的股票全部轉讓給新華信托,但是新的兩大股東依然合作不暢。 2008年11月,在實際控制人中農集團的主導下,中農資源將持有的大華種業股權全部轉讓給江蘇農墾。 2011年4月,上海弘騰投資和北京湘鄂情接盤新華信托持有的中農資源股票,隨后陸續減持完畢。至此,中農發集團最終獲得絕對控股權。 2014年1月21日,“中墾農業資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簡稱于同日起由“中農資源”變更為“農發種業”。 湖北種子集團 拓展海外市場 2013年底 向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 出口種子2.6萬噸 2010年 出口巴基斯坦 水稻、油菜、棉花各類 農作物種子達4000余噸 2009年 對巴基斯坦 雜交水稻種子 出口量居首位 2006年 出口2200噸 占孟加拉國種子 市場份額45% 2001年 出口15噸 |
相關閱讀 |
第二十三屆北京種子大會在豐臺區種籽管理站召開 |
“禾豐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福建建寧 |
農業部廖西元到湖北調研種業工作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