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產玉米品種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7-10 10:20:00 |
玉米是我國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種植面積達5.5億畝。一直以來,玉米播種、收獲全部依靠人工,只有美國的玉米品種可以全機械化播種。明年,我國將有1000萬畝耕地全機械化種植“北京玉米”,這是我國首個實現從播種到收獲全部機械化的國產玉米品種。 昨天,北京企業聯創種業培育的聯創808、裕豐303兩個玉米新品種已經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并對外公示。兩個北京自主研發的玉米新品種可以實現全機械化生產。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就是玉米從播種、管理、收獲、籽粒干燥、糧食流通全過程實現機械化。 目前國內玉米品種的播種、收獲主要靠人工。每當玉米成熟時,需要抽出大量人力、物力搶時、趕時收獲,然后再進行掰棒、運輸、晾曬、脫粒、曬粒、收粒、清選、出售、儲藏等環節。 “單粒播種、籽粒直收,這是全機械化生產玉米的兩大難題。”聯創種業首席科學家王義波介紹說,通過雜交、轉基因培育出的玉米品種,實現了玉米硬質胚乳的呈現—玉米籽粒里面的淀粉等營養物質不易粉化,得到一層硬質膜的保護。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播種時種子粉化無法發芽;也可以在收獲時直接脫粒,不用擔心玉米籽粒被擠碎。 人工播種每坑種三顆種子,機械播種則一坑一粒,以保證種子足夠的發芽率。單是種子一項,機械播種就能為農民每畝節約30%的成本。此外,機械播種速度是人力的數倍到十倍。“人工一天工錢就要150元,而人工播種一天也就一畝地。一個坑里長出超過一棵苗的,還要剔除多余的苗,很費功夫。”聯創種業科學家說。不僅如此,機械收割玉米一天可以完成100畝,每畝地收割成本只有人工一半,而且還可以同步完成脫粒等步驟。 相對播種而言,直接收獲籽粒一直是最難攻克的“難關”。除了籽粒水分遠高于小麥,容易破碎等因素外,玉米棒子外面的包葉如何快速、干凈地扒掉,也是一道難關。傳統品種玉米,包葉緊緊包在棒子外面。最外面一層包葉高度纖維化,很容易導致脫粒機轉軸絞死;里面的包葉水分高,不容易剝離,并且容易導致汁液染到玉米籽粒上。 “新的玉米品種可以在成熟的最后幾天,包葉自然松散開,很容易扒光。”王義波說,“更有趣的是,我們讓玉米棒子的包葉實現了從內向外成熟,里面的包葉會先于外層變干。” 目前,示范基地的新品種玉米收割脫粒時,包葉“扒光率”已達90%到95%的水平,超過美國玉米品種。 同時,由于有硬質胚乳保護,玉米籽粒也不易破碎。收割視頻顯示,盡管玉米地還是一片鮮綠,但機械收割、脫粒的玉米黃澄澄的,顆粒完整。“這種收割狀態下,玉米籽粒的含水量高達30%,超過成熟小麥含水量的兩倍多。”王義波告訴記者,農民可以提前四五天開始收獲玉米并上市,“一斤的價格能高出5分錢”。 此外,國產玉米品種還擁有比美國玉米更好的抗倒性、耐密性、抗病性,畝均產量可實現增產8%到10%。 “北京玉米”品種的入市,打破了機械化生產領域國外玉米品種壟斷的局面。“明年我們的玉米品種將在東(北)華北、黃(河)淮(河)海(河)、西北、西南等區域種植1000萬畝。”王義波說,依據良種推廣計劃,2018年種植規模將達到4000萬畝。 |
![]() |
![]() |
相關閱讀 |
貴州:建南方最大脫毒種薯基地 |
江蘇海安小麥實驗田單產高達600公斤 |
農業部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六項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