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土豆之鄉”秘魯,聰明的印第安人把這種土豆與當地的其他野生植物雜交,結果種出了不同顏色的“怪”土豆:有白色、紅色、藍色、紫色,還有帶斑點的粉紅色……而且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長條形,葫蘆形、元寶形,還有猴頭形、拐棍形等等。彩色土豆已經成為國寶級的特產。
筆者第一次看見這種彩色土豆,是在一個山區的秘魯人家。那天午飯時間快到了,女主人把自家孩子招呼過來說:“快去儲藏室拿幾個紫玫瑰。”筆者心想:這老鄉還挺講究,吃個飯也要配上鮮花。結果拿來一看,竟是幾個蒸熟了的細長條紫色土豆!皮上有一層薄薄的糖,咬上一口,又面又甜,滿嘴留香。女主人見我一副稀罕表情,直笑我少見多怪。她說,因為當地的土豆長得太有個性,人們就為其起了不少昵稱,什么“老骨頭”、“紅臉皮”、“黑貓子”,“黃魚兒”,甚至還有“巧媳婦哭”、“傻孩子笑”這種怪名。最多也最受歡迎的,要算一種長得很像生姜的黃土豆,它的小名同樣很樸實,叫“雞蛋黃”。
秘魯有多少種土豆?誰也說不清。秘魯國際土豆中心的科學家稱,秘魯共有3000多種土豆。秘魯人種土豆不像荷蘭人或美國人那樣,在一塊田里只種一種,而是各色土豆混種。收獲的時候,自然也五彩繽紛,別有一番韻致。秘魯印第安人儲存土豆的方法也頗有些特別,他們大多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后放一層土豆蓋一層土,一直堆得很高很高,宛如一座座土豆山。
秘魯人對土豆的愛算得上是“刻骨銘心”。他們的祖先印加人認為土豆有魔力,不但種土豆、吃土豆,還用洗干凈的生土豆擦頭,據說可以緩解頭痛;還有人把土豆敷在斷骨上治療骨折;出遠門的人更是隨身帶上好幾個土豆,不光當干糧,還是護身符——他們相信土豆可以讓他們免受風濕之苦。從2005年起,秘魯還通過立法設立“全國土豆日”,鞏固了土豆的“神圣”地位。
秘魯人生性熱情,從吃土豆大餐上就能看出來。秘魯最出名的一道菜叫“巴恰曼卡”,土語里的意思就是“大地上的鍋”。筆者見過這道菜的做法,果然是名副其實。首先要在地上挖個大坑,鋪上卵石燒熱,再放上土豆、肉和調料,蓋上樹葉、覆上泥土。大約過上兩三個小時,這道以大地為鍋、帶著泥土氣息的大餐就制成了。再配上兩瓶自己釀制的傳統名酒奇恰酒,那味道真是美不勝言。難怪一些秘魯小伙常說:“寧看土豆,不瞧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