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縣河南疃鎮連珠村200畝雙季玉米示范方近期開始收割。“這是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收獲最早的春玉米了。”“雙季玉米試驗示范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新平說。
由于春季溫度低,河北省的春玉米普遍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種,到8月下旬進行收獲。“近些年來氣候變暖,河北地區春季增加了260℃的積溫。在此基礎上,我們采用覆膜播種技術將春玉米的播種時間提前到3月中旬,這樣在7月中旬就能收割。”陳新平解釋道。
雙季玉米可節水30%~50%
2012年,中國農業大學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研究基地(曲周)開始進行雙季玉米試驗,即探索“春玉米—夏玉米”對傳統“冬小麥—夏玉米”種植模式的替代。這個試驗著眼于氣候與資源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未來我國華北地區種植結構的改進與調整,探索建立既能提高產量還能節水、節肥、休耕的生態保育型農業。
華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最大問題就是缺水。而冬小麥從播種到收割,最少要澆三水、最多的時候要澆四五水,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衡水市已有個別縣區通過發放補貼,讓農民放棄種植小麥,改種其他作物,以避免地下水繼續超采。“用春玉米替代冬小麥種植只需澆一到兩水,夏玉米在七月份的雨季播種一般不需澆水,這樣全年下來可以節約兩水,節水可達30%~50%。”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崔振嶺作了比較。
但是,雙季玉米模式中的春玉米品種可不是隨便選的。經過多次試驗,雙季玉米試驗示范項目團隊選擇了東北高緯度地區廣泛種植的春玉米品種“德美亞”。這種春玉米耐寒、生育期短,3月中旬播種、7月中旬收獲,這樣第二季的夏玉米就可以在7月中旬的最晚期限(河北地區)進行播種,11月中旬成熟。
雙季玉米可產生4個月的休耕期
傳統種植模式中,由于夏玉米秸稈量大,處理起來比較麻煩。而農民為了搶種冬小麥,往往在夏玉米尚未完全成熟就進行收割,秸稈還是青的,難以機械化還田作業。雙季玉米的秸稈量多了一倍,豈不是更難處理?
“雙季玉米模式可以輕松地實現玉米秸稈的全量還田。”崔振嶺說,春玉米“德美亞”適宜密植,秸稈細容易干,可以在收獲時直接機械粉碎還田,不影響夏玉米播種;夏玉米11月中旬成熟,由于不用再搶農時,可以等秸稈干透了再進行收獲和秸稈還田作業。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季玉米秸稈打碎后不翻耕,而是直接覆蓋到地表。這是因為夏玉米收割后到來年春玉米播種前有4個月的空閑期,要是土壤裸露的話,會造成土壤表層有機質流失、墑情減弱以及揚塵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土地產出率最低的冬季實現了4個月的休耕,一方面恢復了地力,另一方面實現土地的最優化利用。
在雙季玉米模式下,“人見人煩”的秸稈搖身一變,成為覆蓋地表、保護耕地不可或缺的寶貝。
雙季玉米可下調鉀肥用量50kgK2O/hm2
雙季玉米秸稈全量還田還可以大幅度減少鉀肥用量。在黃淮海地區,鉀肥用量可下調50kgK 22O/hm,一年兩季維持在90kgKO/hm22即可。這是因為玉米植株中的鉀主要集中在莖稈,埋在土壤中的秸稈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釋放出絕大部分的鉀素。
而鉀肥減量對我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鉀肥儲量僅占全球的1.6%,而用量是全球的20%,進口鉀肥價格波動成為影響我國化肥市場的重要因素。雙季玉米秸稈的全量還田是一項鉀肥高效替代技術,要是在黃淮海地區大面積推廣,有助于緩解我國鉀肥依賴進口的局面。”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鉀肥事業部副總經理郭強說。
雙季玉米可增產20%~30%
雙季玉米可以節水、節肥、休耕,其產量如何?中國農大曲周“雙高基地”2012~2014年的試驗數據顯示,在常規水肥管理條件下,雙季玉米產量高達1.5噸/畝,比種植冬小麥—夏玉米的高產農戶高12%,比普通農戶高20%~30%。
200畝雙季玉米示范方用的是連珠村黨支部書記范長勇的承包地,他告訴記者:“今年旱情很重,我們村小麥收成不太好。但示范方的春玉米收成還不錯,一畝地產650公斤。現在夏玉米已經播種了,這幾天雨水比較好,這一季產量會更高。”
通過覆膜播種搶積溫、短生育期春玉米接茬口、夏玉米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春耕整地秸稈深翻等過程,實現了水資源、氣候條件與品種選擇、機械化作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等因素在時間空間上的巧妙組合,項目團隊完成了整個雙季玉米模式的技術集成。“可以說,雙季玉米模式已經成熟,已具備在華北平原大面積推廣的條件。”陳新平很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