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磷鉀礦粉制有機肥走創新之路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8-19 8:57:00 |
8月15日,由教育部組織的磷鉀礦粉機械與生物協同活化制備新型生態有機肥項目鑒定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探索了磷鉀資源利用的新方向,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對解決我國磷鉀資源短缺、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研究總體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專家組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給予重視和支持,加快產業化進程。 面對國內高品位磷礦資源日趨耗竭、難溶性鉀礦開發艱難、養殖業有機資源還田率不高等問題,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粉體工程研究室蓋國勝教授團隊經過十幾年的科研攻關,采用物理活化和生物活化相結合的技術,將中低品位磷礦、難溶性鉀礦、養殖有機廢棄物制備成為新型富養生態有機肥。 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通過多學科交叉創新和多領域合作開發,形成了三大創新點: 一是設計開發了物理活化專用裝備,強化了機械能向礦物結構內能的轉化,改變礦物晶體形貌,提高磷塊巖礦物解離和剝露程度,將中低品位的磷礦石和含鉀層間礦物制備成物理活化的復合礦粉,提高了生物有效性,開拓了非酸法制備磷肥新工藝及非水溶性含鉀礦物直接利用的新途徑。 二是利用有機廢棄物、活化劑和生物菌種對物理活化礦粉進行生物活化,制備出新型富營養生態有機肥,制造成本低、不使用強酸,無“三廢”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形成了一種低碳環保的綠色短流程生產新模式。 三是創建了區域配肥生態微循環小規模富含磷鉀生態有機肥生產模式,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使用,簡化了流通環節,顯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肥效。 據蓋國勝教授介紹,該項目已經在山東淄博、濱州等地建成2條年產3000噸的物理活化磷鉀礦粉生產線;在東營建成20萬噸/年有機肥生產線;在陽信以養殖糞便肥料化—專業種植生態化模式建立了多個富營養農家肥生產點,其規模達到2萬噸/年。 下一步項目組將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試驗示范,與種植戶和養殖企業展開合作,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為我國實現中低品位磷礦和難溶性鉀礦利用、農業化肥施用零增長、養殖業有機廢棄物基本還田目標提供支撐。與會專家代表還就2015年貴州綠色肥料創新體系構建展開研討。 |
![]() |
![]() |
相關閱讀 |
秋季肥市疲軟態勢顯現,不溫不火、旺季不旺劇情再一次上演 |
尿素行情持續平淡,六月份或將出現一輪反彈 |
近日二銨價格走勢放緩,新單子較少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