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收獲種稻7000斤左右,毛收入大概5萬元,刨去種子、化肥、農藥和人工等成本,可為村集體增收2萬多元。”8月13日上午,武勝縣華封鎮扶手村辦公室里,黨支部書記魏勇一邊摩挲著金燦燦的稻谷,一邊笑呵呵地說“有了水稻制種產業,村集體的腰包更鼓了。”
“村里沒有集體經濟,無法為老百姓辦實事,許多工作難以開展!”魏勇對此深有體會。2013年11月,她作為大學生村官當選扶手村黨支部書記時,該村是典型的“空殼村”。如何帶領村集體盡快“脫殼”成為她上任時的頭等大事。通過調查走訪,魏勇得知扶手村歷來是武勝縣水稻制種基地,近年來由于許多村民外出務工,導致村里田地閑置較多,水稻制種產業走向衰落。
2014年,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她與武勝縣種子公司簽訂合同,帶領村干部租用村里的閑置耕地30余畝,建成華封鎮面積最大的水稻制種基地,聘請有經驗的農民擔任技術顧問,吸納村民在基地里務工賺錢,當年就為村集體創收兩萬多元。村集體有了這筆收入,及時兌現了修橋補路、興修水利和慰問困難群體等諾言,村干部的威信也因此大幅提升。今年,該村繼續擴大制種基地規模,采用科學種田技術,精心進行管理,基地里的種稻喜獲豐收,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壯大。與此同時,該村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了水稻制種行列,也逐漸走上了脫貧奔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