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秸稈焚燒的是是非非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10-29 16:05:00 |
秋末時節不僅是收秋種麥的時候,更是一個會暴露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比如秸稈焚燒的問題,雖然這個不是一個新的問題,但也是每年都會被重復提起的一個問題,下邊就從各方面介紹一下這個秸稈焚燒。 秸稈焚燒絕非新話題。無論政府機構、專業人士,還是媒體、公眾,對其危害性以及治理難度,都已有較為清晰的認知。近年來,“禁燒令”的執行與督查越發嚴格,農民私燒秸稈會被罰款甚至拘留。秋收時節,一些基層干部在田埂上安營扎寨,晝夜嚴防死守。另一方面,國家圍繞稅收、補貼、電價等陸續出臺優惠措施,各級財政不斷增加投入,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堵”“疏”結合,為何依然難阻農民點一把火? 說到底,還是個“利”字。過去,作為重要燃料,農作物秸稈是舍不得扔的寶貝。如今,農村逐步“電氣化”,秸稈失去用武之地,從資源變身“垃圾”。“付之一炬”,既省力也能提升土壤肥力,可謂最便捷、利益最大化的處理方式。 站在農民兄弟的角度,現實中的不少政策支持、優惠措施、先進技術,更多還只是“看上去很美”。在農村勞動力凈流出、農村逐步空心化的當下,種地不易,凈收益本身就不高,如果一畝地還得額外花費成本去履行環保責任,確乎難以接受。難怪,當有干部發出“為什么一畝補貼20元你還燒”的疑問時,農民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再給你20元,你把秸稈給我運出去行嗎?” 有研究表明,秸稈焚燒對霧霾的“貢獻率”約4%,在特定時段,大規模集中焚燒秸稈是生成霧霾的重要因素。同在一片藍天下,城市居民渴望清潔空氣,因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亟待治理。但同時,農村群眾也需要生存和發展,他們的利益也應得到重視。然而,目前處理秸稈的實際成本,很大一部分還是要由農民自己去承擔。因此,破解秸稈禁燒難題,理應帶入這樣的城鄉二元語境。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焚燒秸稈問題是在發展中出現的,解決它,也應將其置于農村現代化的宏闊視野中,需要保有過程意識,不能延用“城市思維”“工業思維”,否則便不公平。比方說,城市人丟垃圾只需要找到垃圾桶就可以,因為背后有著龐大而成熟的垃圾運輸、分揀、處理系統在支撐。但當農村人處理秸稈時,類似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卻存在短板。 從這個意義出發,治理焚燒秸稈是一項系統工程。“一禁了之”無法治本,必須正視利益差別。多從技術、補貼上做文章,有步驟地培育農民的現代意識,是不是比強制命令更有效?如果秸稈焚燒一時難以禁絕,結合天氣情況有組織地分批焚燒,是不是可以暫時緩解霧霾之困?真正理解農民群眾的現實困難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加以解決,才是破解秸稈禁燒窘境的正確之道。 小小秸稈,映照著大問題。古人云,“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天,隨著社會利益主體日漸多元,有些做法,在“利民”與“厲民”之間,已經難言涇渭分明。正因此,一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不論看起來多小,都是對治理智慧與能力的檢驗。 |
![]() |
![]() |
相關閱讀 |
山核桃的生長習性、育苗方法及管理技術 |
大豆紅蜘蛛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空心菜怎么育苗,空心菜育苗技術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