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根腐病的發病規律和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2-24 15:18:00 |
小麥根腐病是小麥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國各地都有分布。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關于小麥根腐病的發病規律和防治措施: 小麥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展后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蘗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霉狀物,最后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后擴展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葉鞘染病產生邊緣不明顯的云狀斑塊,與其連接葉片黃枯而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病原與發生規律 Bipolarissorokiniana稱根腐平臍蠕孢,及多種鐮孢菌如Fusariumgraminearum稱禾谷鐮孢、F.avenaceum稱燕麥鐮孢、F.ulmorum稱黃色鐮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生產上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致苗期發病。幼苗受害程度隨種子帶菌量增加而加重,如侵染源多則發病重;在種子帶菌為主的條件下,種子被害程度較其帶菌率對發病影響更大;生產上土壤溫度低或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均易發病,土質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種過早或過深發病重。 防治方法 選用抗根腐病的品種。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后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進行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壤過濕的要散墑后播種,土壤過干則應采取鎮壓保墑等農業措施減輕受害。種子處理。可選用下列藥劑:15%多菌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214一300g/100kg種子;25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40一200g/100kg種子;23%戊唑醇·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00一500(藥種比);50%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00一125g/100kg種子。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進行防治。 效果較好的藥劑有:50%異菌脈可濕性粉劑60一100g/畝;15%三唑酮乳油40一60ml/畝1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一60g/畝;25%丙環唑乳油25一40ml/畝,對水75kg噴霧。成株開花期,噴灑25%丙環唑乳油4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g/畝,對水75kg均勻噴灑。成株抽穗期,可用25%丙環唑乳油40ml/畝+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畝,對水75kg噴灑1一2次。 |
相關閱讀 |
植物農藥相克表 |
小麥田除草劑存在的認識誤區 |
寒冬施用農藥需增加用量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