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產生抗藥性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3-1 14:18:00 |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反映,農藥使用效果越來越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害蟲產生抗藥性引起的。害蟲產生抗藥性的原因有哪些呢?又該如何應對害蟲產生抗藥性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相關知識: 害蟲抗藥性產生的原因 1 生理性抗性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強 農藥穿透昆蟲表皮速率的降低是昆蟲產生抗性的機制之一, 殺蟲劑要進入害蟲體內產生毒殺作用,首先要通過的第一道防線就是昆蟲的表皮阻隔層。但對抗性害蟲則不同,殺蟲劑的穿透表皮進入體內的穿透速率往往明顯下降。如抗性家蠅種群其表皮對馬拉硫磷的穿透速率較敏感品系降低25%以上。澳大利亞棉鈴蟲存在穿透抗性。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轉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所以表皮穿透性下降后,進入蟲體內的藥量極微,而這微量的藥劑又被解毒物質 (酶) 降解了,沒有對靶標部位起毒害作用。從外部看,就表現為害蟲的抗藥性。 1.2代謝抗性 害蟲的多數抗性機制都與機體代謝解毒能力的增強有關。而代謝解毒又與酶的活動有關;昆蟲體內形成了具有代謝分解外來有毒物質的多種酶, 如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朧甘膚轉移酶、脫氯化氫酶等。它們把農藥分解為毒性低的水溶性強的代謝物, 并排出體外 。在正常情況下,昆蟲體內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著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謝外來的不利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生存的物質。在抗性昆蟲中,這些有關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結構也發生一定變化,使酶自身的結構活性大大增強。 1.3靶標作用部位的改變 絕大多數的殺蟲劑都是神經毒劑,即毒劑在機體內經過運轉,最終的作用部位(靶標),大都是神經系統,通過打斷正常的神經傳導而使昆蟲致死。在抗性昆蟲中,由于藥劑長期的選擇作用,突觸間的物質傳遞活動已對藥劑的干擾或破壞作用有了很強的適應性,發生了某些改變,甚至完全可以不受藥劑的干擾而進行正常的神經傳導作用,這時,毒物藥劑就失去了效用,昆蟲不能因神經傳導中斷而死亡,表現為抗藥性。 1.4靶標敏感性降低 昆蟲乙酞膽堿酯酶( AchE )的變構, 神經鈉通道( SC ) 的改變,r-氨基丁酸(CABA )受體一氯離子通道復合體,保幼激素受體( JH )敏感度下降等, 均導致昆蟲產生抗藥性。敏感度降低是昆蟲和蟀螨類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的重要機理之一。小菜蛾的AchE敏感度降低是其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產生抗性的重要機理之一。稻飛虱抗性機制主要是靶部位敏感性降低及代謝降解增強, 煙夜蛾與棉鈴蟲存在不敏感抗性機制 。研究這種抗性機理主要有兩條途徑, 即抑制劑的活體增效試驗( 根據某種酶的抑制劑加藥劑對抗性昆蟲有無增效作用) 和高體酶活力測定( 離體測定抗性昆蟲和敏感昆蟲中各種酶的含量及活力, 然后進行比較) 。 2 環境因子的影響 2.1農藥使用不合理 目前,使用農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抓不住防治適期,對于防治工作,多是看鄰村、鄰地、鄰居施藥就打“保險藥”、或者盲目提高濃度打“徹底藥”,不是根據各自家農田害蟲發生情況適期施藥、遇到特殊年份即易錯過適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簡單地增加次數、提高濃度,甚至反復用藥;用藥不對口,有的是盲目亂用,防治對象與農藥不對口,有的是盲目濫用,不論見蟲不見蟲,也不管是什么蟲,每隔三五天就打一次“定期藥”,還有的是盲目混用、亂配;田間施藥操作不恰當,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勻,打不透,噴頭方向沒有根據防治對象,施藥目的而變換。 2.2 特殊的氣候對抗性起誘導作用 特殊的氣候也可對抗性的產生起誘導作用,一方面,菊酯類殺蟲劑的藥效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與濕度呈負相關關系,濕度越高藥效越低,害蟲耐藥力越強;另一方面,特殊的氣候 (如光周期、溫度、降雨等) 通過適宜繁殖生長的環境條件同時作用于寄主植物和害蟲種群,可間接地影響到抗性的增長。 2.3殺蟲劑的分子結構的影響 研究表明,昆蟲一旦對某一種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也往往容易對同類型(分子結構屬同類、作用機制相同的)的其他種類殺蟲劑產生抗性。殺蟲劑的分子結構、以往的用藥歷史,對田間害蟲的抗藥性產生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選擇作用類型不同、無交互抗性的殺蟲劑品種進行輪換使用,就成為抗性預防和治理的手段之一。 治理抗藥性害蟲的方法 多樣化的施藥方法:農藥的使用方法除了常規的噴霧外,還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餌、土壤施藥、涂藥、滴藥、煙熏等,不同的用藥方法交替進行,有助于預防和克服害蟲產生抗藥性。 開發使用土農藥:土農藥原料來源廣,制作簡單,對害蟲不會誘發抗藥性。目前,有待開發的土農藥主要是植物性農藥,如煙草、蓖麻、大蒜、辣椒水、韭菜等。此外洗衣粉、油類、生石灰、燒堿、松香等,這些都是配置土農藥的好原料。 輪換用藥:不要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農藥防治某種害蟲,這樣就可以切斷害蟲抗藥性種群的形成過程。輪換使用的品種應盡可能選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如有機磷農藥、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生物制劑類農藥等,殺蟲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類的農藥品種輪換使用應慎重,因害蟲易獲得交互抗性,即對某種農藥產生抗性后,對和該種農藥同類的其他品種也會產生抗性。 混合用藥:兩種作用方式和機制不同的農藥混合使用,可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發生速度,即使抗藥性已經形成,混合用藥也能對抗藥性起抑制作用。以前,混合用藥較成功的方案有:敵百蟲、敵敵畏與馬拉硫磷混用;菊酯類殺蟲劑與有機磷類殺蟲劑混用;敵百蟲與辛硫磷混合使用;機油乳劑與有機磷殺蟲劑混用等。 必須注意的是,混配農藥也不能長期單一使用,要輪換用藥,否則,同樣有引起抗藥性的危險,甚至引發害蟲產生多種抗藥性。 農藥的間斷使用或停用:當一種農藥已經引發了某種害蟲的抗藥性以后,如在一段時間內停止使用該農藥,則害蟲的抗藥性會逐漸減退甚至消失。如某些有機磷農藥引起紅蜘蛛的抗藥性,經過若干年停用后,紅蜘蛛的抗藥性可基本消失。這樣,藥劑的作用仍可恢復。 添加增效劑:在農藥中加入增效劑,可明顯起到活化農藥、提高藥效、延緩和抑制害蟲產生抗藥性的作用。如在氧化樂果中加入少量柴油防治蚧殼蟲,可溶蝕蚧殼,使農藥進入害蟲體內,克服了蚧殼蟲對氧化樂果的抗藥性。除油類物質外,常用的增效劑還有中性洗衣粉、豆漿、植物油等。 |
相關閱讀 |
用藥防治冬瓜黑斑病須知 |
大棚黃瓜疫病發生與防治 |
雨季農田應該如何施藥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