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門一腳”制約發展,種子產業協力拉長“短腿”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4-5 10:14:00 |
種業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制種工作中,存在著制約種子產業發展的因素,為農業生產現代化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種子產業從業人員必須協力,解決障礙,做大種子產業。 制種業前景看好 清明臨近,溆浦縣油洋鄉制種大戶舒孝華十分忙碌,一面下田翻耕稻田,一面著手建立制種合作社。 今年58歲的舒孝華從事制種近40年,如今他已流轉土地100畝,與當地310戶農戶合作經營600畝。2015年,這700畝制種基地畝均產量超過200公斤,畝均收入突破3000元。 懷化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以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為核心的制種業方興未艾。 “全市制種面積正逐年擴大。”懷化市種子管理站站長舒相洪介紹,2015年,全市實施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12.8萬畝。且從2009年以來,制種平均畝產穩定在200公斤左右,是雜交水稻種子的優質核心產區。 該市制定了2015年至2020年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布局與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建設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機械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20萬畝。 市、縣兩級農業部門合理布局,推進分散基地向規模基地集中,小種業向大種業延伸,引進并支持了省外10家優質種子企業入駐懷化,從事基地建設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 2015年,該市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雜交稻,制種達4萬畝,占制種面積的30%以上。 “臨門一腳”制約發展 “成績很多,問題也不少。”舒孝華說,這個行當后繼乏人,主要是些“三八、六一部隊”。制種業勞動強度大,專業戶盼著能早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但資金來源是個問題,這位“老把式”還介紹,很多地方,曬谷場都不敢用,每個曬谷場投資起碼要60萬元以上,財政部門如能補貼就好了。 “勞動力成本快速增加,生產資金緊張,生產風險大。”溆浦縣種子管理站站長張小軍跟記者算了一筆賬,2008年,溆浦勞動力成本每人每天不到80元,到2013年,漲到了每人每天160元,制種畝均成本現達到1800元至2200元,其中80%以上需在生產前期投入。制種農戶僅靠自身根本無力承擔,而當前農村小額貸款只是杯水車薪,商業銀行的抵押規則很苛刻,讓制種大戶望而卻步,嚴重阻礙規模化發展。 舒相洪認為,縱觀懷化現代制種業,困難和不足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糧安基石”的平臺根基。首先是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雜交水稻制種保險政策。懷化各地種子生產企業和種子生產大戶抗風險能力普遍有限,制約種子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其次,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田園化程度不高,加之勞動力不足,共同影響著種子產業的穩定。 各方協力拉長“短腿” 如何促進種子產業和諧發展,夯實“糧安”基石?政府管理部門和制種農戶各抒己見,亟盼拉長“糧安基石”前的臨門“短腿”。 舒孝華建議應將大戶組織起來,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形成規模效應。他說政府特別是涉農部門應從戰略高度牢牢把握“農業門脈”,強化水利設施,保障種子生產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大培訓力度,引導扶持更多的年輕人參加進來,一起做大做強種子產業。 張小軍說,要建立種子專項保險,形成國家、地方、企業、農戶共同承擔保險費用的機制,保障災害損失得到適當的補償,提高農民制種積極性。 會同縣種子管理站站長劉祖德對張小軍的觀點持贊成態度,他說應加快制定、出臺全市乃至全省統一的制種生產保險政策,增強種子生產抗風險的能力。同時,國家農業機械部門和制造部門,應針對山區自然條件情況和制種的特殊需求,加大專業化機械研究和開發,為種子生產提供既能滿足山區機械化耕種,又能降低對人力依賴的農業機械。 洪江市種子管理站站長蔣松清認為,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應設法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金對種子生產企業、合作社或大戶的資金支持,在貸款額度、程度、利息等方面予以傾斜和優惠。 |
相關閱讀 |
高產不能僅靠良種 不可片面否定超級稻 |
齊齊哈爾市:讓稻種聽上輕音樂 |
中江種業——中國種業航母的甲板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