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枯萎病癥狀及其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5-10 17:43:00 |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蠶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種植蠶豆期間,蠶豆枯萎病也日趨嚴重,給蠶豆造成明顯減產,重者甚至絕收。因此,了解蠶豆枯萎病癥狀及其防治措施顯得非常重要。關于蠶豆枯萎病癥狀及其防治措施的詳細內容如下: 一、癥狀與病源 苗期被害,先在須根尖端上變黑色,然后蔓延到主根上,造成根部皮層腐爛,主根也變成黑色。由于根部被害,引起莖部變黑,地上部的莖葉變黃萎焉,植株矮小,葉片枯焦,嚴重時,病株被害,根部皮層腐爛,須根消失,致使植株下部葉變黃,至上而下發展,有時病株萎焉,若剖開根、莖部,可見維管束變黑色。危害嚴重時,病株枯死。蠶豆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鐮孢菌屬的尖鐮孢菌侵染引起。 二、發生為害情況及規律 1.2003、2004年是我市蠶豆枯萎病發生最嚴重的年份,田塊發病率分別達10.4%、8.5%,病株率均為5%一15%,重病田達55%以上,個別田塊絕收。調查發現,病害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前作為西瓜地的田塊,前作是水稻的田塊只有零星發生,病情也較輕。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擬菌核在土壤和病殘株上,或以菌絲潛藏在病殘體上越夏、越冬。病菌生活力強,病殘體分解后仍可在土壤中存話5年左右。該菌還可在種子上越冬,從病株上采收的種子帶菌率3%~1 1%,成為遠距離傳播的菌源。在適宜條件下,菌核和菌絲都能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主要通過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侵入,先在薄壁組織內生長,后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發育,隨水分的輸送,迅速擴展到植株頂部。以后田間病株上陸續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重復侵染。侵染最低溫度為5—6℃左右,最適溫度為24—28℃ 。 三、影響發生因素 1.種子因素:帶菌種子沒有消毒播種,當條件適宜時,就會發生流行。調查發現,2003、2004年部分農戶由于沒有進行種子消毒,發病嚴重。2005年采用35%精甲酸25克/100公斤進行拌種,病情較輕,病株率在5%以下。 2,土壤因素:帶菌土壤未經消毒處理,是引起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凡前作為西瓜地的,普通發病;土壤肥力也影響該病的發展,在瘠瘦的土壤內比在肥沃的土壤內,病害發生較為普遍而嚴重;土壤濕度對此病的發生也有較大的影響,資料顯示,土壤含水量低于65%時,發病重,土壤越干燥,病情發展越迅速。 3.生育期因素:苗期、開花期、結莢期都可以發病,在我市苗期發病最為嚴重。 4.栽培管理因素:播種過早或過遲,管理差,排水不當,生長不正常,都容易引起發病。 四、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冶: 1.種子消毒處理,播種前一天采用50%多菌靈25克加水150~200毫升混勻后拌6公斤種子;或用35%精甲酸靈25克/1000公斤進行拌種。 2.根據當地的氣候10月上中旬播種為宜。 3.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不僅能減少病菌的積累,而且能調節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因此提倡與水田進行2年輪作。 4.力口強田間管理,注意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濕度,防止土壤過干或過濕,一定要開好田間排灌水溝,做到排灌通暢,灌水技術上做到速灌速排,切忌細水長流。施足基肥,適時追施化肥,一般每畝需施用復合肥25公斤,磷肥30公斤,鉀肥3公斤左右,酸性土壤每畝加施100公斤石灰,用于改土;在幼苗期和結莢初期各噴1次噴施寶或鈦微肥,促進植株穩健生長,提高抗病性。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并集中銷毀。 (二)藥劑防冶:2004年11月16日,在鶴上鎮路北村已發病的蠶豆田進行藥劑防效試驗。設置2.5%適樂時懸浮劑2000倍液、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噴清水5個處理;每個小區面積30平方米,隨機排列,3次重復。試驗結果表明,藥后7天,2.5%適樂時懸浮劑、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速效性較好,防效分別達58%、57.8%;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速效性其次,防效達55,2%;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速效性較差,防效為42.2%。藥后15天調查,2.5%適樂時懸浮劑防效為84.5%,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為73.7%,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65%代森錳鋅的防效分別為63%、52.8%。由此可見,2.5%適樂時懸浮劑是防治蠶豆枯萎病的首選農藥;為了防止產生抗藥性,可與托布津可濕性粉劑輪換使用。 |
相關閱讀 |
深入分析茶樹良種的扦插繁殖技術 |
沙參人工種植技術 |
黃花菜小菜蛾有哪些為害癥狀?農戶們該怎么防治?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