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瓜疫病發病癥狀、病因及其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5-12 14:37:00 |
黃瓜疫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黃瓜生長的病害,而且且控制難度非常大,容易給 農戶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為大家介紹了黃瓜疫病發病癥狀、病因及 其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做好該病的防治工作。 發病癥狀 可為害莖葉任何部位及果實,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染病。幼苗染病, 開始在嫩尖上出現暗綠色、水浸狀腐爛,逐漸干枯,形成禿尖。成株期主要 危害莖基部、嫩莖節部,開始為暗綠色水浸狀,以后變軟,明顯縊縮變細, 發病部位以上的葉片逐漸枯萎,或青枯死亡。葉片被害產生暗綠色水浸狀病 斑,逐漸擴大形成近圓形的大病斑。連陰天溫度低、濕度大時,病斑發展極 為迅速,受害部葉水燙樣的水爛,用手極易一塊塊取下。干燥時病斑迅速失 水,呈現邊緣暗綠色、中部淡褐色的病斑且易破碎。在溫室濕度大的條件下 ,病斑一般不干裂。瓜條被害時,呈現水浸狀暗綠色近圓形凹陷斑,病瓜皺 縮軟腐,表面生有灰白色到白色稀疏棉絮狀物(孢囊梗與孢子囊),有腥臭味 。 病原及發生規律 病原菌是真菌,為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的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壁孢子、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 糞肥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或越夏),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氣流傳播,也 可借助施肥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發病后病部上產生孢子囊及 游動孢子,借助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迅速蔓延。這種 病害發病周期短,流行迅速,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容易流行。連續陰雨天發 病重。病菌發育溫度為15~37℃,適溫為25~30℃。在氣溫25℃并有水滴的 情況下,病害循環1次僅需20~25小時。連作、低濕、排水不良、田間郁閉 、通透性差,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易誘發本病。秋冬茬黃瓜在露地 生長期間就可以發病,扣棚后,棚室內濕度大有水滴,遇連陰天不放風,病 情會急劇加快。 發病原因 1、氣象條件。病菌發育的溫度范圍為5—37℃ ,最適為28—30℃。在 適于發病的溫度范圍內,雨季的長短,降雨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決定性 因素。雨季來的早,雨日持續久,降雨量大,則發病早,病情重,損失大。 所以田間發病高峰往往緊接在雨量高峰之后。 2、土壤濕度。地下水位高,地勢低洼,雨后不能迅速排水。澆水過多 或水量過大,田間潮濕,發病都重。 3、栽培條件。老菜區,連作地,發病重。新菜區,輪作地,發病輕。 平畦栽培比壟栽發病重。秋黃瓜晚播發病也重。 防治措施 l、合理輪作。黃瓜疫病除危害黃瓜外,還侵染葫蘆、西瓜、冬瓜等蔬 菜,因此在茬口安排上應避免重茬或與瓜類、茄科作物連作,可與十字花科 、豆科等蔬菜輪作,2—3年輪作1次,以減輕植株染病幾率。 2、采用高壟寬窄行定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一般壟高l5—20厘米, 壟寬30—40厘米,寬壟距8O一9o厘米,窄壟距40—50厘米。栽培密度為每畝 3800--4000株。生長期間及時拔除病株,摘除病葉,收獲后及時清除枯枝爛 葉、根茬及雜草,以減少下茬蔬菜的侵染來源。 3、灌水。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術,禁止大水漫灌,避免積水,苗期 控制澆水,結瓜期做到地面干濕均勻。發病時澆水減到最低量,控制病情擴 展。采用覆蓋地膜可有效阻擋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莖葉和果實上。 4、化學防治。定植緩苗后用10%科佳懸浮劑2000—2500倍液預防,間 隔7—14天,用2次。發病初期用藥:10%科佳懸浮劑1000—1500倍液,58% 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2 .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7—10天1次,連用3—4次。 |
![]() |
![]() |
相關閱讀 |
生菜白粉病的危害癥狀、傳播途徑及防治方法 |
萵筍黑斑病的癥狀表現、傳播途徑及防治措施 |
種植黃瓜怎么奪高產?黃瓜種植增產五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