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豆角死藤病因、發生規律及防治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5-13 15:41:00
    

  豆角死藤一般棚室發病率為10%一28%,較重者45%以上,嚴重者達到85%,給豆角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為了控制豆角死藤的發生,確保蔬菜正常生產,筆者對豆角死藤進行了為期3年比較全面的調查,初步確定導致豆角死藤的生理因素有漚根和澇害兩種,病理因素有炭疽病、枯萎病、細菌性疫病、菌核病、灰霉病、根腐病、輪紋病、莖枯病等10余種,其中普遍發生、危害較重的有細菌性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菌核病、漚根6種。在詳細研究了6種病害的發生特點之后,經多次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根據當地生產實際,提出了一整套綜合防治技術。

豆角死藤病因、發生規律及防治

  1 發生特點

  1.1 細菌性疫病:發生頻率55%,重發地塊一般減產30% 35%。葉片、莖蔓和豆莢均可染病,而以葉部為主。被害葉片葉尖和葉緣初成暗綠色水浸狀小斑點,似開水燙狀,后擴展成不規則灰褐色斑塊,薄紙狀半透明,干燥時易破裂。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嚴重時病斑相連似火燒狀,全葉枯死,但不脫落。潮濕時腐爛發黑,病斑上分泌出黃色菌膿,嫩葉扭曲畸形。莖上病斑成條狀紅褐色潰瘍,中央略凹陷,繞莖一周后,上部莖葉萎蔫枯死。豆莢上病斑多不規則,紅褐色,嚴重時豆莢萎縮。

  1.2 根腐病:發生頻率為45%,一般病株率20%以上。早期癥狀不明顯,只是病株較矮,往往被忽視。開花結莢時,病株下部葉片發黃,從葉邊緣開始枯死,但不脫落。隨病情發展,主根由紅褐色變為深、黑褐色,病部稍凹陷,有時開裂,病株莖基部出現黃褐色或黑色病斑,剖視莖基部,維管束變褐色,病株須根少。當主根全部腐爛時,病株枯萎死亡。潮濕條件下,常在病株莖基部產生粉

  1.3 炭疽病:發生頻率12%,葉、莖、豆莢均可染病,苗期感病在子葉上產生紅褐色圓斑,凹陷成潰瘍狀。成株發病,葉片上病斑多發生在葉背的葉脈上,常沿葉脈擴展成多角形小條斑,初為紅褐色,后為黑褐色。葉柄和莖上病斑凹陷龜裂。豆莢上病斑圓形暗褐色,稍凹陷,邊緣有深紅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中央分泌粉紅色粘液。

  1.4 灰霉病:發生頻率為10%,尤其在保護地有逐年加重趨勢。莖、葉、花莢均可染病。莖部染病,先從基部向上11~15厘米處出現云紋斑,周邊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黃色,干燥時病斑表皮破裂成纖維狀,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灰色霉層。有時病菌從莖分支處侵入,使分枝處形成凹陷小漬斑,繼而萎蔫。葉片感病,形成較大的云紋斑,后期易破裂。

  1.5 菌核病:發生頻率為6%,主要發生在保護地栽培春豆角和秋延后豆角上。發病時多從莖基部或第一分枝分權處開始,初水浸狀,逐漸發展呈灰白色,莖表皮發干崩裂,呈纖維狀。潮濕時,在病組織中間生成鼠糞狀黑色菌核,病斑表面形成白色霉層,嚴重時導致植株萎蔫枯死。

  1.6 漚根:漚根死藤為豆角常見生理病害,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生,輕時造成局部死藤,嚴重時成片死亡。主要表現為植株新根極少或不產生須根,老根根皮顯水浸狀褐色或銹褐色。長時問漚根,根系逐漸壞死腐爛,最后全部根系腐朽,病苗或病株極易拔起。開始時部分葉片葉緣枯焦,隨病害發展,地上部逐漸萎蔫枯死。

  2 發生規律

  2.1 細菌性疫病:病菌主要在種子內潛伏或黏附在種子上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是初侵染來源。在田間借風雨、昆蟲及農事活動傳播,病菌發育適溫30℃,相對濕度85%以上。高溫高濕是發病的主要條件。保護地通風不良,溫度高,濕度大易發病。露地夏季多雨,秋季多霧、多露發病重。重茬種植,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發病也重。

  2.2 根腐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殘體、未腐熟的有機肥及土壤中存活多年,甚至可腐生達l0年以上。病菌借糞肥、雨水、灌溉水、農事操作等傳播,從傷口侵入危害。發育溫度13~35 ,適溫29 32℃。陰雨連綿,排水不良,密度過大,通風不暢,地勢低洼或土壤潮濕,土壤粘重及連作地塊發病重。

  2.3 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或附著在種子上或在病殘體內越冬,是初侵染來源。在田問靠風雨、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從傷口或直接侵入。病菌發育適溫為20~25~C,濕度在90%以上利于病害發生。天氣涼爽,多雨、多霧、多露季節發病重。地勢低洼,土壤粘重,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連作也會加重發病。

  2.4 灰霉病: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來源。越冬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溫度較高時不適于病菌生活,可形成抗性很強的菌核,條件適合時菌核長出菌絲直接侵染。病菌在田問隨病殘體借雨水、流水、氣流等傳播蔓延。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大時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2.5 菌核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種子、病株殘體、堆肥上越冬,成為早春初侵染來源。在田間主要以子囊孢子和菌絲借露水、氣流、雨水侵染傳播和蔓延。病菌發生適溫度l5℃,相對濕度100%,棚膜結露,冷涼潮濕的條件下發病重。

  2.6 漚根:造成漚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移植后地溫長時問低于或高于豆角根系生長發育需要的正常溫度,或移植后澆水過大,或遇陰雨天降雨量較大,一些棚室灌人雨水,土壤持水量過高,通透性差,根系嚴重缺氧,不能正常進行生理代謝,使根系生長停滯,重者萎蔫死亡。

豆角死藤病因、發生規律及防治

  3 綜合防治措施

  3.1選用抗病品種:當地豆角品種較多,抗病性有較大差異。據調查,早熟14、春豐2號、春豐4號等對炭疽病,豐收1號、青島架豆、秋抗l9、紫秋豆等對根腐病,新秀一號、蕓豐1號、紫秋豆、秋抗6號等對灰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耐)病性,各地可根據發病情況和茬口靈活選用。

  3.2 實行輪作:對于病害重發地塊要與非豆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效果更好;結合整地進行深翻,將病菌埋人土壤深層;采用高壟栽培,適當控制澆水,尤其遇低溫、陰雨、雪天更應注意控水,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加強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環境,減少葉面結露;平衡施肥,增施腐熟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時摘除老、黃、病葉,發現病重植株立即拔除,攜出田外銷毀;拉秧時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帶出棚室集中處理。

  3.3 浸種和消毒:播種前用55~C溫水浸種,不斷攪拌至水溫降到30℃,浸種30分鐘,撈出后拌種;防治炭疽病、根腐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種子重量的0.5%拌種,或用40%多硫懸浮劑50倍液浸種2L3小時,或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4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播種;防治細菌性疫病可用70%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4小時,或用種子量0.3%的95%敵克松原粉或50%福美雙拌種;每公頃用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30千克混入細干細土1 500千克,于播種時穴施或溝施,可預防根腐病、疫病等多種病害;用福爾馬林500~l 0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閉棚24小時,放風7~10天后定植,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棚室土壤、屋頂及四周表面進行噴霧消毒。

  3.4 及時排水和劃鋤:雨水灌棚后,排水一定要及時、徹底,減少蔬菜的漚根程度。棚內積水排凈后2~3天內,由于棚地很濕,若無特別事情,盡量不要進入棚內進行農事操作,以免將棚地踩實,干后變的堅硬板結,惡化蔬菜的根系生長環境。土壤泛白時,要及時劃鋤,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發育。注意劃鋤要勤,開始時最好每隔3~5天一次,以后每次澆水后都要進行。積水排凈后,葉片上常沾滿泥土,應及時用清水沖凈,以免感染病害。要及時用愛多收、生根劑或甲殼素噴淋灌根,以盡快促進新根生成,恢復長勢。生物菌肥對改良土壤結構,抑制土傳病害有很好效果,可在棚地排水后追施生物菌肥,每667平方米以30~40千克為宜,對盡快恢復豆角長勢效果顯著。施用生物菌肥后切忌再用殺菌劑灌根。

  3.4 化學防治

  3.4.1 根腐病:發病初期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或10%世高2 500倍,或69%安克錳鋅800倍,或40%多硫懸浮劑加77%可殺得等量混合500--600倍液澆根,每穴250--500毫升。

  3.4.2 細菌性疫病: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或30%DT殺菌劑400倍,或23%絡氨銅水劑500倍,或70%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2500~3000倍,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

  3.4.3 灰霉病、菌核病: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或40%嘧霉胺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淋花器和老葉。保護地選用粉塵劑和煙霧劑。每公頃用6.5%萬霉靈或5%百菌清或10%滅克粉塵劑15千克噴粉;也可用10%速克靈煙劑,每次3.75~4.5千克,還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l0.5千克混細土225千克,均勻撒于行間。

  3.4.4 炭疽病:用80%炭疽福鎂400~500倍,或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2 000倍,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霧。保護地每公頃最好采用5%百菌清粉塵劑15千克或45%百菌清炯劑3千克。視病情7~l0天1次,連續2 3次。

相關閱讀
苦瓜尾孢葉斑病的防治
苦瓜斑點病的癥狀表現、發病條件及防治方法
防治芹菜常見蟲害有什么方法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