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產量和質量的制約因素及其相應對策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5-17 15:18:00 |
近幾年來,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除了受國內外市場的因素影響以外,大豆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下降也是其根本原因。本文就大豆產量和質量的制約因素及其相應對策進行了分析,供大家參考。 1 制約因素 1.1 重迎茬嚴重 由于農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連續種植大豆,不僅僅是迎茬,而是連年重茬。據調查,有的地塊競連續二、三十年始終種大豆,從未換過茬。由于嚴重的重迎茬,致使大豆的重迎茬病蟲害,如根潛蠅、根腐病、孢囊線蟲等嚴重發生,進而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重迎茬種植大豆。居于大豆產量和品質諸多制約因素之首,減產幅度為16.1%一31.5% ,重茬重于迎茬,重茬年限增加,減產幅度增大,基本趨勢是迎茬減產5%~10% ,重茬1年減產10%~15% ,重茬2年減產15%~20%.重茬3年以上減產20%~30%。品質也嚴重下降,病粒率上升1.7個百分點,蟲蝕率上升2.5個百分點。而且色澤灰暗,粒徑減小。 重迎茬種植大豆,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現代農業科學,而且違反了傳統栽培技術規程。從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嚴重的倒退。 1.2 土壤板結 造成土壤板結,有兩個原因:一是長期不進行土壤深耕。據調查了解,我縣的旱田.絕大部分已有20多年沒有進行深松耕翻了,耕層土壤嚴重板結。二是長期不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團粒結構減少。不足10 em以下的犁底層十分堅硬.沒有通透性,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不斷惡化。另外,由于耕層過淺,犁底層板結堅硬,保水能力差,極易造成地表徑流,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豆屬直根系作物.主根比較粗大.側根也較發達.起初向四周伸長達40~50 om.而后轉為向下生長.深入土壤深度達1 m左右。大豆的根系絕大部分集中在30 em 的土層中,而且隨著耕作層的加深,根系的分布也向深層擴展。將大豆種植在這樣的土地上,一是根系不發達,因為根系無法自由生長、擴展;二是由于耕層太淺,大豆根系的營養空間十分狹窄,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土壤養分:三是由于根系不發達,難以生成根瘤菌,固氮能力低下,導致中、前期肥力不足。總之,大豆在這種土壤環境中是不可能良好生長的,無論營養生長還是生殖生長,都不能良好進行。這樣勢必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1.3 土壤肥力不足 由于長期不進行耕地培肥,只種不養,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嚴重下降。在美國,有法律規定: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7% ,就要進行耕地休閑,培肥地力。監測結果表明,我縣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有2% ,而且還在以年0.1%的速度繼續下降。由于有機質含量的不斷下降,土壤養分含量也隨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就加大化肥的施用量,試圖以此措施來解決土壤養分不足的問題。而長期大量施用化肥(不施有機肥),又導致土壤結構變壞,土壤團粒結構量逐漸降低,土壤肥力水平越來越低。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地越種越“瘦”,越“瘦” 就越加大化肥施用量,越加大化肥用量, 土壤就越板結,土壤肥力越下降,進而越來越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1.4 管理粗放 目前,我縣的大豆生產,基本是處于“種在地上,收在天上”狀態。在生產期間只進行簡單的中耕和化學除草,就置之不管而只等收獲了。絕大部分農民還誤認為種大豆省工,成本低,效益好。其實,這是一個制約大豆產量質量的隱性因素。田間管理粗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病蟲害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時。目前.相當大的部分豆農對大豆的病蟲害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時。他們認識不足或嫌麻煩.對病蟲害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有的干脆白籽下地,不進行種子處理,致使大豆苗期害蟲十分嚴重,造成缺苗斷條,保苗株數不足;幾乎全部豆農,對大豆食心蟲這個大豆重要蟲害,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任憑其危害。二是過度依賴化學除草而忽視人工除草。目前我區的豆農,幾乎沒有鏟地的,全部用化學除草劑除草,忽略了鏟地這個重要的中耕技術環節(只進行膛地)。由于長期不鏟地,致使本來就十分板結的土壤更加板結,不能改善土壤的水、氣、熱狀況,因而影響土壤的養分狀況,進而影響大豆的產量。 2 相應對策 2.1 實行輪作 實行輪作制度是解決大豆重迎茬問題的根本措施,這已是被傳統栽培學和現代栽培學無數次生產實踐所檢驗證明了的不可推翻的客觀事實。除此之外的一切所謂的藥劑手段都是徒勞的。就我區目前的種植結構現狀來說,實行的輪作方式有:大豆一玉米一玉米一大豆;大豆一玉米一其他(不包括豆科作物)一大豆;大豆一其他(不包括豆科作物)一玉米一大豆。 2.2 深松土壤 改變土壤板結狀況的根本措施就是實行深松。農諺說:“深耕一層土,多打一成糧。”深松的好處一是疏松土壤,加厚土層,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二是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營養條件,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三是建立良好的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四是消滅雜草,防除病蟲害。這里的所謂深松,指的是用窄幅工作部件來破碎、松動土壤的耕作方法。其特點是不翻轉土層,保持原有土壤層次,耕后地面有殘茬覆蓋;地表粗糙,有較好的防風蝕、水蝕效果;可打破犁底層,加深工作層,熟化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強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抗旱防澇,進而提高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增產效果明顯。這是土壤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技術措施。在我區,要實行“全面深松”.即深松問距小于35 cm或V型全方位深松,松后形成全虛型耕層結構,耕層全部疏松。深松深度達到至少30 em。我區屬于半干旱地區,全面深松必須在秋季進行,因為這樣可以做到接納雨水,春旱秋防 2.3 培肥地力 衡量地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不外乎有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和休閑耕地。而休閑耕地,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說,是行不通的。所以,施用有機肥和進行秸稈還田是目前培肥地力的唯一途徑。通過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進而提高土壤供水、供肥和保水、保肥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的目標。 2.4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及時防治病蟲害。播種時。實行種子包衣.以防治孢囊線蟲、根腐病、根潛蠅、蠐螬等病蟲害。在食心蟲成蟲盛發期,及時防治食心蟲。具體方法是:用敵敵畏熏蒸,每公頃用80%敵敵畏乳油2.5 kg,用兩節玉米秸,1節去皮蘸藥,1節留皮。每隔6壟插1行,每前進5 m插1根藥棒,每公頃大約插600根藥棒,將帶皮的1節插入地里。也可用2.5%溴氰菊脂乳劑或20%殺滅菊脂乳油。每公頃450~480 m1.加水4 500 ml,用超低溶量噴霧器每隔2壟噴一趟.效果明顯。 二是加大人工除草力度(盡量減少化學除草用藥)。因為人工除草.是一項很重要的中耕技術.既可以鏟除雜草,又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肥力水平,還可以起到旱保墑,澇散濕的作用,效果十分顯著。農諺“鋤頭上有水,有火,有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 |
![]() |
相關閱讀 |
果園間種綠肥的注意事項 |
芥菜白斑病怎樣防治有效 |
板栗怎樣留橛才能抽生有效預備枝呢?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