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黨參紫紋羽病癥狀、發生規律和防治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 11:11:00 |
黨參為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具有補氣養血和胃生津的功能。湖北省恩施市板橋鎮種植黨參已有300余年。近年來,該鎮板黨紫紋羽病時有發生,常年發病率在1O%左右,個別地方高達4O%,給當地黨參種植業帶來極大的威脅。下面是關于黨參紫紋羽病的癥狀、發生規律和防治的介紹: 1 癥狀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間開始出現病株,初期植株生長停滯,葉片從下而上逐漸枯黃,嚴重時植株死亡,部分可帶病生長直至第2年才枯萎,植株易從土中拔出。主要危害根部,須根先腐爛,后擴展到主根。根表面有紫紅色絨線狀菌索,俗稱“紅帽病”,后期菌膜內的參根柔軟組織逐漸腐爛,直至變成黑褐色的空殼。受害的參根堅硬短細,灰褐色,無藥用價值。 2 病原 黨參紫紋羽的病病原菌為紫紋羽卷擔子菌日elicobasidiummompa TanakaIl,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卷擔子菌屬。菌絲常形成紫紅色的菌索、菌膜和菌核等菌絲體;子實體扁平,深褐色,毛絨狀;擔子無色,圓筒形或棍棒形,由 3個橫隔分成4個細胞,每個細胞各側生1個小梗,小梗無色,圓錐形,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卵圓形,頂端圓,基部尖,光滑,12 la,m~22x5~8 It,m;菌核半球形,紫紅色,內層白色,直徑為O.91~2.O3 mm。 3 發生規律 3.1 循環侵染病菌以菌絲體、根狀菌索或菌核在感病黨參殘體或土壤中越冬,該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4~5年。翌年6月下旬從菌核或根狀菌索上長出菌絲,遇到黨參根時即侵入危害。通過病健株根部接觸、雨水及耕作、灌水等農事活動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靠帶菌的種苗。一般7月上旬開始發病,8月為發病盛期,病害發生期可持續到1O月份。 3.2 與土壤有關 當土壤偏酸(pH值4.7~6.5),淺薄,保水保肥力差,耕作粗放時發病重;施用未經充分腐熟的林間積肥的地塊發病嚴重;沙質土壤和土壤瘠薄的山崗地,植物缺肥生長不良發病重。 3.3 與氣候條件有關夏秋季多雨的年份發病重,且發病期提前。 3.4 與前作物有關 由于病原菌的寄主范圍很廣,可寄生多種植物和雜草,在調查中還發現了馬鈴薯、大豆、蔬菜、杜仲、茶等植物的感病植株。且發現在新開墾的林木生荒地和樹林邊種植的黨參發病重;重茬地發病重;前作物為馬鈴薯、大豆、蔬菜、杜仲、茶或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麥類等發病較輕。 3.5 與地形地勢有關北坡發病重于南坡,坡地發病較重,邊緣發病重。 4 防治方法 4.1 結合栽培技術,以預防為主 (1)科學規劃黨參種植地。不在土壤瘠薄的沙質土壤及山崗地種植黨參;不在樹林邊緣種植;不在前作物為馬鈴薯、大豆地上種植;不重茬;不與杜仲等木本藥材套種。 (2)加強田間管理,清潔田園。一方面,深翻整地,加深活土層,勤中耕,以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抗病力;另一方面,若發現病株,要及時帶土拔除,防止菌核、菌索落入土中,用生石灰撒施病穴及周圍地面,將病株集中燒毀。 (3)合理輪作。發病率高的田塊,應改種玉米、高粱、麥類等,5年后再種黨參。 (4)合理施肥。以施用充分腐熟的廄肥或餅肥等有機肥為主,不用林間收集的土渣肥,可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施肥應早施、深施,以基肥為主,基肥要足,追肥要量少次多。 (5)及時排灌。夏秋多雨時要及時排水。 4.2 化學防治 (1)土壤消毒。由于病原菌喜偏酸土壤,在病害高發區,播種或移栽前可施生石灰120~150 g/m2或25%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300倍液5 kg/㎡處理土壤,或用5O%退菌特可濕性粉劑3 g/㎡加草木灰30 g/㎡撒施。 (2)幼苗處理。在病害高發區,黨參幼苗移植前用40%多菌靈膠懸劑1:300倍液浸泡幼苗根部3O s,或用濃度為2%硫酸銅浸根5 s,晾干后再栽種,防治效果分別達94.7%和91.2%。 (3)發病期藥劑防治。一個生長季節,噴藥不能超過3次,且最后1次用藥時間距采收期不得少于15 d。發病較輕或零星發生時,在發病初期用8O%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濃度為0.5%的硫酸銅500倍液潑澆病區及周圍,每隔5~7 d潑淺1次,連續2~3次,防治效果分別達91.8%和89.4%。7~8月用7O%百菌清800倍液或5O%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0 ml/株淋灌,每隔5~7 d淋灌1次,連續2~3次,防治效果分別達82.5%和86.8%。 |
![]() |
![]() |
相關閱讀 |
草坪銹病的癥狀表現、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大棚黃瓜味苦的根除方法介紹 |
萵苣白粉病的為害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