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二五”河北現代種業發展回眸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8 10:22:00 |
河北省級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278個,其中32個我省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主要農作物種子實行精選包裝和標牌銷售,商品化供種率在60%以上。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突出,種子企業的科研投入大幅增長。2014年全省種子企業科研投入1.57億元,其中企業自主投入1.17億元,財政項目投入835萬元,非財政資金對企業的合作投入3125萬元。科研投入比2013年增加0.3億元,增幅達到23.5%。 企業實力不斷提高,全省持證企業注冊資本30.5億元,銷售總收入約37.17億元,利潤3.66億元。 種業改革不斷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實現“事企脫鉤”到2015年底河北冀豐種業有限公司等6個單位實現了“事企脫鉤”,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為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二連增”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 一系列閃閃發光的成績背后,凝聚著省市縣鄉各級種業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體現著眾多種業人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付出與奉獻。 回顧五年來河北種業工作,碩果累累,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種業蓬勃發展,種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種業投入持續增加,良種繁育能力和企業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種子技術支撐體系逐步健全,市場監管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 企業成為種業創新的主體,科研投入大幅增長,企業選育品種達到60%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子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最重要載體。種子技術的創新,帶動著耕作栽培、植物保護、農業工程、農業環保、農產品加工等各領域的發展。品種選育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會帶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為此,多年來,我省十分重視種子創新主體的培育,積極推動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保護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的合法權益。堅持產學研結合,扶持建立企業聯合體、科企聯合體和科研單位聯合體等,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設我省品種審定玉米企業組、青貯組和機收組,提高新品種的審定速度,促進新品種的推廣步伐。 與此同時,我省積極穩妥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實現“事企脫鉤”到2015年底河北冀豐種業有限公司等6個單位實現了“事企脫鉤”引入社會資本,優化種子企業股權結構明晰產權關系,改變了科研單位在種子企業一股獨大的局面,種業科研人員在種子企業依法持股,享受出資收益,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研單位種業科技成果以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進行技術轉讓,建立新型種業“科企”關系,促進了育種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促進了科研成果向脫鉤企業轉化,為河北種業做大做強提供了科研育種技術及品種市場占有率的科技支撐。 一系列措施促使我省種子企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高。2010年全省具備經營資質的種子企業有近350家,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種子企業僅5家。目前全省現有持證種子經營企業206家,全省種子企業注冊資本總額達到66.83億元,固定資產18.54億元,銷售額37.17億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159%、153%和61%。其中我省通過農業部認證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達到5家,有進出口資質企業3家。三北種業公司、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德裕豐種業公司、國欣農研會銷售收入進入全國種子企業銷售前50強。我省企業選育品種達到60%,成為品種創新的主力軍。 科技創新驅動在引領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由于企業對品種的追求日漸強烈,種子企業的科研投入大幅增長。2014年全省種子企業科研投入1.57億元,其中企業自主投入1.17億元,財政項目投入835萬元,非財政資金對企業的合作投入3125萬元。科研投入比2013年增加0.3億元,增幅達到23.5%。作為對于科研育種有重要意義的南繁育種工作,我省現在從事南繁育種的企業和民營單位達到50家,占我省南繁單位的72.5%。2014年我省企業及民營單位南繁科研用地2014畝,占我省全部南繁科研用地的80.4%,南繁繁種用地2107畝,大部分為企業用地。企業品種選育能力大幅提高,企業培育的品種數量占我省審定品種的57%,科企合作培育品種數量也在不斷提高,打破了原來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審定品種占多數的局面,商業化育種體系基本建成。 種業從業人員素質逐年提高,人員結構得到改善。2014年我省種子企業職工總數6500多人,本科以上人數約占總數的50%,有博士21人、碩士138人;科研人員達到1321人,占總人數的20.2%。企業人員素質的提升,進一步提高了種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生產經營能力,促進了種業的發展。 2 品種創新能力提高,供種保障能力增強,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 我省種業主動適應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需求,在繼續保持小麥、玉米良種生產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張雜谷產業,形成了親本種子繁育、雜交制種、種子加工、銷售的產業化鏈條,可年產雜交種150萬公斤。圍繞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在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和辛集等六市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節水小麥品種1000萬畝,畝均節水50立方米,壓采地下水5億立方米;甘藍、西甜瓜等瓜菜種子生產也逐步形成優勢,甘藍種子產銷量已占全國市場的70%以上。 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我省共爭取投資4850萬元,建設玉米、小麥、棉花等良種、原原種繁育基地4.5萬畝,種子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爭取投資4986萬元,建設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2萬畝,馬鈴薯種薯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可年產高端脫毒微型種薯2億粒,約占全國微型薯產量的10%以上;年產原種約1.8億公斤、良種8億公斤,脫毒種薯供種量占全國市場的50%以上,為馬鈴薯主食化提供了基礎。2014年玉米、小麥、棉花、馬鈴薯、大豆、花生、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繁種面積130多萬畝,產種約10億公斤,小麥、馬鈴薯種子(薯)生產面積大幅提高。 5年來,全省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277個,與“十一五”時期持平,其中小麥、棉花、大豆、馬鈴薯、水稻等省內育成品種提高到95%以上,審定通過了一批節水、高產小麥新品種,為推進農業節水打下了堅實基礎。張雜谷、馬鈴薯和甘藍等作物一批品種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一是品種試驗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覆蓋不同生態類型區、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品種試驗網絡,省級試驗區組達到33個,比2010年增加27%,試驗品種689個,增加近一倍。退出品種403個,占審定品種的37.8%,扭轉了品種“多、亂、雜”的不利局面。二是種業投入力度顯著加大。實施種子工程重大項目35個,總投資1.48億元;建設區域試驗站、抗性鑒定站17個,良種繁育基地17個、5萬畝;南繁指揮部,南繁育種基地、國家黃淮海農作物品種綜合試驗站等重點項目批復建設,大大提升了南繁服務水平和品種試驗能力。三是良種推廣工作顯著加強。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良種示范網絡,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嬰泊700小麥、邯玉66玉米和農大601棉花3個近年審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年推廣面積突破百萬畝,節水小麥供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通過全省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的努力工作,良種推廣面積大幅提高,三大主栽作物中,玉米種子商品化率接近100%,棉花種子商品化率達到85%,小麥種子商品化率達到57%,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為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二連增”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3 提高監控、監管能力,保證種子生產經營秩序 統計數字顯示,“十二五”期間,我省共查處案件1844起,查獲違法種子414.15萬公斤,貨值1189.05萬元,無大案要案發生,種子生產經營秩序進一步規范,為農業生產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以來,我省以打擊套牌侵權、清理非法經營主體和查處大案要案為主線,堅持“屬地管理、檢打聯動、標本兼治”的原則,強化種子市場、企業和生產基地監管,重點開展“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種子專項行動”。針對跨區種子違法行為多發的趨勢,積極開展省內、省際協查,及時移送違法線索,實現了對違法種子的源頭治理,全省多個種子執法機構配備了“農業執法通”系統,提高了種子執法檢查的效率和質量。全省各級種子管理系統每年開展的各類整治行動2000次以上,檢查企業3500個次以上,檢查門店2萬個次以上。 目前,我省檢驗機構檢驗員數量已達457人,比2010年的264人上升73%,企業檢驗人員數量達到1633人,比2010年的1008人增加62%。全省合格種子質量檢驗機構達到10家,比2010年增加5家(均為市級檢測機構),省級種子檢驗機構具備品種真實性檢測能力,可進行8個項目的檢測,作物涵蓋各類農作物種子。市級檢驗機構可開展除品種真實性外的常規項目檢測,特別是省農作物種子監督檢驗站在“十二五”期間,爭取投資293萬元,建設了種子低溫儲藏庫,添置了PCR儀、大分子分析儀、超低溫離心機等分子檢測的設備,具備了檢查玉米品種真實性的能力,通過了農業部的玉米品種真實性檢測能力考核。抽檢種子樣品數量不斷上升,2015年全省抽檢種子樣品數量達到8007份,比2010年的1800份增加3.4倍,實現了對玉米、小麥的品種、批次的全覆蓋抽檢。 此外,連續多年開展的“種子執法年”、“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種子”等專項行動,查處案件1844起,查獲違法種子414萬公斤,貨值1190萬元,沒有發生大案要案,種子生產經營秩序得到有效規范。 4 南繁北聯邁出堅實步伐, 區域協作取得積極成果 早在2011年,我省在海南省三亞市建設了南繁工作指揮部,開展日常南繁管理工作,積極協助國家南繁辦做好我省南繁單位的登記管理工作,幫助我省南繁單位辦理種子檢疫、生產許可證等手續,協調處理我省南繁單位用水用地、種子運輸、各種糾紛等30多起,挽回我省單位經濟損失500多萬元,有力保障了我省南繁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 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精神,建立健全組織機構,2014年我省成立了河北省南繁工作領導小組,由河北省農業廳廳長出任領導小組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河北省種子管理總站,由站長出任小組辦公室主任,加強了河北省南繁管理工作。 2015年河北省海南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項目獲省發改委批復,租用土地336畝,總投資1968萬元,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改善南繁單位和人員的生活生產條件,為南繁育種、種子質量種植鑒定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通過近幾年加強管理,增加投入,南繁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基地基礎設施方面,我省越來越多的南繁單位自己建立了固定的繁育基地,每年不斷加大投入,用于基地種子曬場、倉庫、加工機構、檢驗設備、農機具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品種選育方面,南繁育種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加快了新品種選育速度。據不完全統計,我省每年通過南繁加代選育出的新組合約16.9萬份,1997年至2014年8年間,我省經過南繁選育通過審定的玉米品種439個、棉花品種135個,占該兩類作物審定品種的95%以上。南繁加快了農作物品種選育速度,豐富了品種類型,促進了全省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種子繁制方面,保證種子數量和質量,有利于穩定種子市場。據統計,2014年我省南繁繁制種面積2107畝,繁制種總產量37.2萬公斤,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944畝,繁制種總產量36.5萬公斤;棉花制種面積77.5畝,繁制種總產量0.6萬公斤,有效地保證了我省供種數量,穩定了種子市場,為保障我省糧食生產安全做出了貢獻。在種子種植鑒定方面,每年檢測樣品100份左右,通過種植鑒定,可在3月底之前完成冬季抽檢品種的全部指標檢測,對不合格樣品,及時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處理。近3年來,抽檢純度不合格樣品數占抽檢樣品數3%左右,有效防止了假劣種子下地,減少了因假劣種子坑農害農而導致的糾紛,維護了社會穩定。 南繁的同時,我省并沒有放慢京津冀聯合制種的步伐,省種子站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京津冀一體化經濟協同發展的號召,京津冀滬渝五省市種子管理站本著共同發展的理念,建立了五省市站長磋商機制,不定期召開站長聯席會議,及時通報新出臺的種子管理工作重要政策和工作措施、重大種子違法案件,各省市互派人員進行工作交流。并探索建立京津冀一體化農作物品種審定機制,安排15個夏玉米品種、12個冬小麥品種的聯合區試工作。 為促進新品種快速推廣,從2014年開始,組織開展京津冀生態區小麥、玉米品種聯合展示示范工作,展示示范小麥、玉米新品種100多個,成效顯著。 作為農作物生命的源泉,回顧“十二五”,我省種業改革發展成就卓著、惠澤燕趙民生、服務經濟發展,種業人感到無限自豪。展望“十三五”種業美好愿景,只要我們繼續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扎實的作風、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工作,到2020年,全省一定能育成10個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商品化供種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我省種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定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
![]() |
![]() |
相關閱讀 |
“京西稻”在北京恢復適度規模種植 |
2016年種業有哪些變化 |
黑龍江鴨綠河農場對水稻種子田進行田檢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