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麻莖褐斑病發病條件及綜合防治技術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3 11:44:00 |
亞麻莖褐斑病是一種在種植期間常見的病害,在我國種麻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一般發病率為10%一30%左右,對亞麻生產損失很大。本文為大家介紹了亞麻莖褐斑病癥狀、病原、發病條件及綜合防治技術,詳情如下: 1 亞麻莖褐斑病癥狀 在子葉邊緣出現微小下陷的灰綠色病斑,逐漸擴大形成連片的棕色或咖啡色大面積病斑,以后蔓延全子葉。真葉上的病狀同子葉的一樣,形成壞死病斑,最后連片使葉片枯死。莖生褐色病斑,病斑邊緣界限清楚(區分于派斯膜病,而且病斑中心發亮),用放大鏡可看見黑色小斑點(區分于褐斑病),病株在現蕾開花期由于根莖部形成褐色橫縊或裂縫,常導致莖部折斷,使麻田變得雜亂。蒴果上的病斑呈深褐色,通常為縱向延長的豆莢形,并有藍色的微圓形邊緣。褐色病斑可殘留在纖維上,原莖漚制和雨露漚麻時,果膠分解過程在病斑部位進行得很慢,那里的組織同木質部很難分開,結果提高了含屑率,降低纖維紡織性能,長纖維強度也大為降低。 2 亞麻莖褐斑病病原菌 亞麻莖褐斑病病原菌為Polyspora Lini Laffet Peth,屬于半知菌亞門,球梗孢屬。 菌落有從黃到黑的不同顏色,其顏色越淡,真菌的侵染性能越強。病菌從蒴果病斑處進人種子,使種子成為莖褐斑病的主要傳播根源,種子感染越重,田問感染也相應加重。土壤中殘株上的病菌可存活多年,并能活躍地生長繁殖,因此土壤帶菌也是亞麻莖褐斑病主要傳播途徑之一。 3 亞麻莖褐斑病發病條件 3.1 品種抗病性的影響 品種問對亞麻莖褐斑病抗性有顯著差別,但目前一般栽培品種很少是高抗病的,品種抗病力低,是造成近年來亞麻莖褐斑病發生嚴重的原因之一。 3.2 土壤性質的影響 亞麻莖褐斑病的發生發展受土壤理化性狀影響很大。亞麻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造成田間積水,土壤濕度大,病害則加重。土質粘重,土壤板結,地溫下降,使幼苗出土困難,生長衰弱,亞麻莖褐斑病就越嚴重。 3.3 氣候條件的影響 氣候條件與發病關系密切,雖然病原菌的發病適宜溫度較高,但其發病的溫度范圍較廣,一般在土溫lOT:左右即開始活動,在氣溫22—25~C,土壤濕度大時,極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傳播和侵染,有利于病害的發生。 3.4 耕作栽培的影響 在亞麻重茬、迎茬地塊,可使病菌在土壤內不斷積累,發病就重。深翻和精耕細作的麻田,麻株生長旺盛,抗病力強,發病就輕。缺乏營養及營養失調也是促成亞麻感病的誘因,如磷肥對根系發育有良好的作用,鉀肥能促進亞麻莖桿粗壯,在缺鉀等養分的土壤內,亞麻莖褐斑病特別嚴重。過剩的氮素增加亞麻莖褐斑病感染率,而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有利于提高產量和減輕病害的作用,特別在鉀肥不足的土壤內,適當均衡施肥效果更好。施肥不僅可提高寄主的抗性,而且對根際拮抗微生物數量的變化也有影響。 4 亞麻莖褐斑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4.1 選育、利用抗病優良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亞麻莖褐斑病有效的一種方法。通過篩選抗病資源,進行抗病育種,培育出高抗病高產的亞麻新品種。 4.2 合理輪作 亞麻莖褐斑病病原菌腐生土壤中,多年種麻的連作地不僅土壤理化性狀變劣,對麻株生長發育不利,而且土壤中的病菌日積月累,增加了土壤感染度。因此,輪作、選茬十分必要,應采用五年以上輪作,嚴禁重茬、迎茬。東北麻區多以玉米、小麥、谷子、高梁、大豆等作物輪作,是防治亞麻莖褐斑病的有效措施。 4.3 加強栽培管理 種植亞麻要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保水肥強、排水良好,地勢平坦的黑土地、二洼地,深翻和精耕細作,合理密植,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清除田間雜草,及時防治蟲害,培育壯苗,促進亞麻的生長,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獲后清除亞麻殘體,切忌在下年種亞麻地塊漚麻,減少菌源。 4.4 藥劑處理 根據病情和氣候情況,在亞麻莖褐斑病發生初期,及時進行噴藥,可抑制病害的發生與流行。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霉靈800—1000倍液等,隔7一lOd1次,連續防治2—3次,防病效果可達80%以上。 |
![]() |
![]() |
相關閱讀 |
空心菜育苗的技術要點 |
小麥減產了怪天氣?趕快抓后期管理! |
防治紅薯裂皮須知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