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芪白粉病的癥狀、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4 14:23:00 |
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具有補氣壯脾胃、固表止汗、利水退腫等功效,醫用價值很高,需求量也較大,因此種植黃芪也是一條致富之路。黃芪在整個生長期受白粉病的為害相當嚴重,直接影響產量及品質。那么該如何防治黃芪白粉病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黃芪白粉病的科學防治法。 一、黃芪白粉病癥狀: 黃芪白粉病不僅為害葉片,也為害花蕊、莢果、莖稈等部位,整株布滿白粉,到秋天黃芪田發病率達100%。 二、黃芪白粉病病原菌: 黃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屬豌豆白粉菌(Eryaiphe pisiDC)侵染而致病的。閉囊殼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閉囊殼內有數個子囊,子囊為橢圓形,無色,有短柄。 三、黃芪白粉病發生特點: 1、黃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5月份氣溫達到20℃以上時,病菌孢子萌發,首先感染二年生黃芪植株,出現發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復侵染,葉片上出現白色粉狀物,借風傳播,并迅速向鄰株蔓延,很快布滿全田,8-9月份病情嚴重,普遍率及嚴重度均達10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隨病殘體落入土壤越冬。田間先出現發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發病,是該病發生的特點。 2、黃芪白粉病發生并流行與溫度關系不密切。黃芪白粉病菌孢子萌發適宜的溫度范圍為20℃—30℃,北方地區二年黃芪田從5月下旬便開始發病,一年生黃芪田6月下旬開始發病,直到11月份均有白粉病菌在田間傳播流行。 3、田間調查發現,黃芪白粉病除為害黃芪外,還為害防風(傘形科)、沙菀子(豆科)、金盞菊、簽草、苦參、黑故子、紫菀(菊科)。 四、黃芪白粉病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燒毀殘株落葉,減少越冬菌源。根據黃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葉上越冬的習性,待收割完黃芪以后,掃除殘枝落葉集中燒毀,以壓低越冬菌源。 藥劑防治:黃芪白粉病發生期較長,6月—10月份防治黃芪白粉病為最佳時期。在發病初期、中期及后期各噴藥1次,用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達90%以上。調查發現,粉銹寧的藥效期長達1個月左右,粉銹寧對白粉病理想農藥。另外,可用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錳鋅500-800倍液噴霧防治。 |
![]() |
![]() |
相關閱讀 |
黃瓜霜霉病和角斑病有哪些不同,如何防治效果更好 |
辣椒春播需知事項 |
牡丹除草劑有哪些,如何選擇牡丹除草劑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