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紫紋羽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4 16:29:00 |
黃連是我國名貴中藥材之一,產于四川、湖北等地。近年來,黃連紫紋羽病在黃連產區日趨嚴重,給農戶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為大家介紹了黃連紫紋羽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癥狀 一般苗期可發病,但不易被察覺。通常是在其生長3~4年后,黃連植株地上部分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發病地塊的黃連蔸分布稀疏。感病植株的地上部生長勢衰弱,葉片稀少,近邊緣的葉片干枯,植株極易拔起。感病初期,地下部土壤深處還存留部分新發須根,暫時維持地上部的生長;嚴重時,須根全部脫落,導致整株死亡。主根受害,僅存黃色維管束組織,內部中空,質地變輕。主根和須根的根系表面,常覆蓋著白色至紫色的絨狀菌絲層;后期,菌絲形成膜狀菌絲塊或網絡狀菌索。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卷擔子屬真菌。病原菌幼嫩菌絲無色,老熟菌絲紫褐色,能形成菌索、菌膜和菌核。菌絲層扁平,紫絨 狀,由5層組成,其外層著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子無色,圓筒狀,25~40μm×6 ~ 7μm,向一方彎曲,有隔膜3個,分成4個細胞,在每個細胞上各長出1個小梗;小梗無色,5~15μm×3~ 4.5μm,擔孢子著生在小梗上,無色單胞,卵圓形,頂端圓基部尖,16~19μm×6~6.4μm。菌核半球形,紫色,1.1~1.4μm×0.7~1.0μm;剖面外層紫色,內部黃褐色至白色。 病菌的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在藥用植物病害方面,可以為害黃連、黃芪、黨參、巴戟天、北 沙參和紫蘇等。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索或菌絲塊在病根及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病菌隨種苗調運作遠距離傳播。田間以菌絲束在土壤中擴展,從根表面侵入。病菌有性時期雖能產生擔孢子,但在傳播上不起多大作用。 發病條件 林地或開墾后未熟化的旱田和坡地容易發病;山崗頂或土壤被嚴重沖刷的山坡礫質砂地也容易發病。隨著旱田和坡地進一步熟化,紫紋羽病逐年減輕。植株在缺肥,生長不良的地塊發病重。土壤酸化則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多施堿性肥料發病輕。中耕除草時,黃連根部受傷,也導致病害發展。 防治 1.選擇無病田種植黃連,勿從病區調入種苗。 2.中耕除草,注意勿傷黃連根部。 3.施用腐熟有機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保水力,減輕病害發生。 4.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環境。用量為1500kg/hm2,對防病有良好效果。 5.輪作:發病田可與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和小麥等)實行5年以上輪作,但切忌與其寄主范圍內的作物輪作或間作。 6.提前收獲:在種植3~4年的黃連地里,發病黃連應盡量提前收獲,以減少田間損失。 |
相關閱讀 |
怎么管理采后的枇杷 |
檸檬黃脈病的危害癥狀、傳播途徑及綜合防控措施 |
防西瓜立枯病的技術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