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巨頭新化合物的創制及新近上市的品種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8 8:56:00 |
企業若要發展壯大,開拓市場,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近期,歐洲植保聯盟共同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對全球新農藥創制的研發費用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報告顯示,為確保新農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每個新農藥產品投放市場前要經歷11年的研發過程,總計需要花費2.86億美元,僅2014年,整個植保行業就為新農藥的創制共投入了26億美元。施振榮先生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在農藥產業鏈中表現為新藥研發、農藥制劑開發以及農技服務等節點可以獲得較高的附加值和收益,從農化巨頭的高成長性也印證了此理論的價值。如今,在附加值的觀念指導下,企業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我國農藥企業規模小、資金短缺,對于農藥技術的創新研究比較落后,特別是在創制新化合物方面與跨國公司差距更大。因此農藥企業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并且可以不斷地開發潛在市場帶來巨大的收益。以農化巨頭先正達為例,據統計,2005~2014年先正達研發投入占其銷售額的9.4%,研發總支出達110.00億美元;2000~2022年,公司幾乎每年上市一個新產品(指新有效成分),其新產品的年峰值銷售額平均超4.00億美元,其15個新的研發管道的有效成分未來將為公司帶來63.00億美元的年峰值銷售額。2015~2022年,公司計劃上市10個新產品,這些產品的年峰值銷售總額為43.00億美元(見表1、表2)。 拜耳不斷推陳出新,新產品貢獻大,近年來,拜耳始終推行削減老產品的計劃,2000~2010年的11年間,公司剝離或停產了49個老產品,同時上市25個新有效成分,平均每年削減4.45個老產品,上市2.27個新有效成分,新產品對植保業務增長的貢獻達到了70%以上,預計2017年新產品銷售額將達到28億歐元(見表3)。 跨國農藥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數量至少不足以覆蓋中國那么大的一個市場,因此給中國農藥企業的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從短期發展角度來看,中國農藥企業可借助跨國農藥企業的一臂之力,共同開發潛在的市場。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給農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造福中國農業。 對于新化合物的創新國內農藥企業可以從產品開發的方式上去努力。一是共同合作研制新的農藥化合物。新的有效成分一般都有15~20年的專利保護期,在產品專利過期之前,國內農藥企業是無法申請登記的,但是,有一定研發能力的國內農藥企業可以通過與跨國農藥企業合作,在跨國農藥企業的授權下共同開發新的混劑,開拓其他潛在的市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二是對剛過專利期的化合物進行再創新研制。據統計,2013~2017年全球專利保護期到期的農藥產品有31個產品,其中殺菌劑12個、除草劑11個、殺蟲劑8個。從專利到期時間來看,2013年到期的產品有8個,2014年到期的產品有7個,2015年到期的產品有8個,2016年到期的產品有4個,2017年到期的有4個。另外,據Kleffmann公司的統計數據,2014年專利農藥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為22%。在2020年之前,全球非專利農藥每年將增長1%~2%。顯然,全球專利農藥的疆域在收縮,這主要由于農藥創制的難度不斷加大。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專利過期農藥就倍受關注,2015~2020年,共有28個農藥的化合物專利到期,其中包括12個殺菌劑、5個殺蟲劑、10個除草劑和1個安全劑。在這些農藥中,已有多個產品(如氟嘧菌酯、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螺蟲乙酯和唑啉草酯等)出現市場缺口,市場活力彰顯,價格也創階段性新高。這些專利過期或即將專利過期的產品對國內農藥企業來說,是寶貴的資源,可以在過專利期的成分上進行二次創新和再研發,在制劑配方上進行改進,這方面我們一直做得很好,收益也不錯。 |
相關閱讀 |
國內嘧菌酯原藥價格繼續下降 |
種子處理劑的現狀、研究難點和未來發展方向歸納分析 |
建“農谷”育糧“芯” !河南布局千億種業“航母”!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