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雜交小麥育種問題的解答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20 11:39:00 |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之一,但其雜交育種研究進展卻遜于雜交玉米、雜交水稻以及很多蔬菜。目前,我國已經成功實現雜交小麥產業化,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中心培育的“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是目前世界領先的雜交小麥品種。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 記者:培育雜交小麥對于我國農業生產有什么意義? 趙昌平:我國中低產田面積約70%,這些地區可以充分發揮雜交小麥的抗逆、節水省肥、穩產等優勢。 記者:雜交小麥在開發利用上的難點和瓶頸是什么? 趙昌平:目前,強優勢組合少、高效的種子生產體系缺乏,同時雜交小麥用種量較玉米和水稻大,應用成本相對較高。 記者:雜交小麥較常規小麥而言,是如何獲得如此優秀的耐旱、耐鹽堿、耐瘠薄等性狀的? 趙昌平:雜種優勢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生物適應環境生存的遺傳學基礎。雜交小麥可以聚集并表現出雙親的優點,出現一定比例的超雙親個體,因此選育出的雜交小麥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分蘗力強、植株強壯,抗逆性和適應性強。 記者:未來,雜交小麥新品種培育方向是怎樣的?哪些性狀將越來越重要? 趙昌平:針對不同生態區、土壤類型等,雜交小麥新品種培育方向是多元化的,主要有高產、優質、抗病蟲、耐旱、耐鹽堿、耐干熱風、早熟、耐寒等。 因為優質更加符合消費和市場需求,所以在高產的基礎上,優質、耐旱、耐鹽堿、抗赤霉病越來越重要。節水耐旱品種是針對水資源短缺的北方麥區的需求;耐鹽堿品種針對渤海灣、灘涂等鹽堿地區和中低產田而選育的,可以有助于生態環境改良、增加農作物經濟效益。 此外,進一步提升規模化制種產量和質量,降低種子生產成本,也是至關重要。 記者:目前選育雜交小麥主要雜交小麥選育上使用了些傳統育種技術之外的技術手段? 趙昌平:雙單倍(DH)體技術大幅提高了雜交小麥不育系、恢復系的選育效率,從而縮短了雜交組合的選育周期。 分子育種技術,主要是標記輔助選擇(MAS)。但是,由于目前可利用的實用標記少,應用程度較低,常規小麥育種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小麥功能基因等基礎研究滯后造成的。 DH育種、分子育種都是嫁接在常規技術之上才能發揮其優勢和作用,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育種技術,最后的篩選和鑒定還是要歸結到傳統的表型篩選和鑒定技術。 分子標記技術可以進行親本遺傳類群、遺傳關系的劃分,對雜交組合的組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目前雜交小麥雜種優勢群研究還不成熟,這將是今后雜交小麥分子育種研究的重點。 |
相關閱讀 |
抗除草劑優良水稻新品種選種成功 |
國家審定通過西南大學一水稻新品種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超級稻攻關專訪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