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茭白胡麻斑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21 16:03:00 |
茭白胡麻斑病在茭白種植面積擴大之后已成為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塊產量損失10%一20%,嚴重田塊減產50%以上。為有效控制此病,小編為大家總結了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 病害的誘因 1.1 天氣因子 溫度達到20 qc后,降雨多少(基本狀態是有水滴存在)、濕度高低、日照多寡是影響此病發生遲、早和發展快、慢的主要因子。根據病害的消長動態觀察結果,結合氣象資料分析得出:病害始發期的遲、早與適合病菌孢子萌芽及侵入的天氣因子出現的時間遲、早顯著相關。凡茭白分蘗生長盛期遇上適宜溫度(>2O℃)、連續2 d以上有雨或高濕(>90%)、少照的天氣則開始發病。這種天氣出現的時間早,則發病早。反之發病遲。如1999年在5月23日開始出現這種天氣。6月7日初見病斑,發病就早;2000年在6月8日出現這種天氣,6月24日初見病斑。發病偏遲。據觀察。一般在連陰雨天氣出現后15 d左右,田問就能見到明顯的病斑。同樣,病害始發后其發展也同樣受降雨、濕度、光照等天氣因素的影響。如1999年初見病斑后的34 d中,出現了4個明顯的連續降雨、高濕、少照的天氣時段,雨日達到23 d,雨量達376.2 mm,平均濕度為91%,濕度大于92%的天數為13 d,總日照時數為71.5 h,無日照達20 d。因此。病指從初見時的1.6直線上升到68.7,增長了42倍左右;2000年病害初見后的35 d中.雨日僅為9 d,雨量46.9 mm,平均濕度76.1%,濕度大于92%的天數為0, 日照時數多達294.6 h,無日照天數為0,因此,病指從初見時的1.87緩慢上升到15.38.增長僅為7.2倍,是上年的1/5。梅雨季節如雨日、雨量多。病情往往會迅猛發展。 1.2 施肥 在調查中發現,凡肥料施用過少或過多的田塊。病害都比正常施肥的田塊重。如667 m 用17%碳酸氫銨50 kg、46%/~素15 kg的病指就比一般田塊增加10—20:反之肥料施用過量,特別是只注重氮肥的,會誘發病害加重,如西巖茭白田一般氮肥施用量達35 kg(折純氮)以上,導致茭白內部營養失衡,碳氮比失調,誘發此病,病指一般在50以上。 1.3 田間管理水平 田間管理不當有利發病。一是越冬清園工作較差,年內不清園,到3—4月份移栽時才進行清園的,菌源多,基數高,病害重;二是施肥只注重氮肥,而忽視有機肥和鉀肥使用的發病重:三是只注重治蟲而不重視前期病害控制,到病害嚴重時才用藥防治,并且藥劑也不對口的發病重。 2 防治技術 1)清園。茭白收獲后在年內應把殘留在茭白田中的葉片、殘茬清除干凈,并集中焚燒.以減少翌年茭白田的病原基數。年內清園要比3 4月份清園的防病效果好。 2)輪作。茭白連續種植幾年后應換田輪作,以避免茭白殘根過多腐爛缺氣及肥力衰退板結,還可避免病菌積累過多。病害嚴重。 3)加強肥、水管理。根據地力情況增施鉀肥和適量增施氮肥,可減輕病害發生。經試驗,一般田塊氮肥的施用量控制在每667 m 施純氮25 kg左右,施60%氯化鉀15 ,可將病指控制在10~20;而鉀肥的施用時間宜早。一般作提苗肥施用最好,其控病效果在40% 55%。茭白田要淺灌、勤灌、多露田,適時烤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茭白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 4)注意天氣變化和病情監測。適時使用對口藥劑防治。一般在連續陰雨天后15 d左右,茭白葉片上將會出現胡麻斑病病斑,此時就應噴藥加以預防,尤其是遇到梅雨季節,更應加強防治。經2年試驗表明,在發病初期噴施25%咪鮮胺EC(使百克)1 000—2 000倍液的防效可達到70%一75%;噴施50%多菌靈WP 750倍液,防治此病的效果一般只能達到60%左右。咪鮮胺防治茭白胡麻斑病具有較好的效果,其控病時間為10 d左右,在天氣有利發病的情況下.必須在第1次用藥10 d左右后再噴藥防治.連續防治2—3次。在發病嚴重時使用咪鮮胺防治茭白胡麻斑病可挽回茭白產量15%左右。 5)及時進行人工剝葉。在下部葉開始衰老時及時除去老黃葉和無效分蘗。尤其是剝去病葉,并帶出田外銷毀,以增加通風透光度,降低田間濕度和減少病源。 |
![]() |
![]() |
相關閱讀 |
四季豆落花落莢的原因,四季豆落花落莢防治 |
大豆頂枯如何有效防止 |
春季蔬菜管理“六防”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