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茭白紋枯病綜合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21 16:20:00 |
茭白紋枯病在全國茭白種植地均有發生,隨著其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該病發生日趨嚴重。其主要影響是破壞茭白組織和莖、葉的光合作用,削弱根部吸收能力,降低茭白的營養物質積累,嚴重時能引起茭白的腐爛、倒伏等。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茭白紋枯病綜合防治方法: 1.發病癥狀 主要為害茭白葉鞘,其次是葉片,分蘗期至結茭期易發病。先從近水面的葉鞘上開始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漬狀、邊緣不清晰的小斑點,后逐漸擴大變成圓形至橢圓形或不定形病斑。病斑中部呈淡褐色至灰白色,濕度大時呈墨綠色,病斑邊緣深褐色,與健壯組織分界明顯。以后多個病斑相互重疊而成云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由下而上擴展,延伸至葉片,使葉片上也出現云紋狀病斑。嚴重時葉鞘變褐、腐爛,葉片提早發黃枯死,茭肉干癟。在潮濕條件下,病部常可見灰白色蛛絲網狀物(即菌絲體),并逐漸纏繞成棉絮狀團,最后變成黑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的粒狀菌核。 2.影響發病的因素 ① 田間遺落的菌核。在茭白收獲后,病菌菌核會大量掉落在田間土壤中越冬,成為來年病發的主要菌源;少數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殘體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遺落在土中的菌核可存活1~2年,翌年春季借助水流,大部分菌核漂浮和混雜于浪渣中,當氣溫上升到15℃以上時傳播侵害茭白,幾天后便形成病斑;沉于水下的菌核也能萌發入侵茭白;茭白生長期間,落入田間的菌核隨水漂浮可再次侵害。因此田間遺落的菌核量多少決定著該病發生流行的輕重程度。 ②溫濕度。茭白紋枯病屬于高溫高濕性病害,溫度在25~31℃ ,相對濕度達97%以上時發病重。在品種和栽培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各年度間發病輕重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溫濕度不同。 ③水漿管理。田間長期深灌的茭白田發病重,而淺水勤灌、干干濕濕有利于茭白生長,因此發病較輕。特別是適時適度擱田,可提高水溫、土溫,增加土壤中空氣含量,控制無效分蘗,促使莖稈粗壯,增強茭株抗性,從而能有效抑制病害的發生發展。 ④施肥情況。施肥的多少及遲早對該病的發生、發展也有很大影響。生長前期施氮肥過于集中,會引起茭株猛發,提早封行;后期施氮肥過量,會出現生長過旺,貪青徒長,田間郁閉,濕度增大,有利于病菌入侵,發病會加重。 ⑤種植密度。過分密植,田間通風透光性差,不但影響光合作用,而且會提高田間濕度,有利于病害發生,發病也重。 3.防治方法 ①重病區實行3年以上水旱輪作。該方法最簡便,并且效果顯著。 ② 種植茭白前清除田間菌源。春季茭白田灌水或翻耕耙平后,可用紗布袋、淘米籮、畚箕等工具撈取下風向的田邊和田角混雜有菌核的浪渣,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不能還田做肥料),如此可有效減少菌源,減輕菌核侵染為害,降低茭白前期發病。 ③ 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腐熟的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根據前期促增茭株分蘗、中期控無效分蘗、后期促孕茭的原則施肥,防止氮肥施用過多過遲,這是控制發病的重要措施。水漿管理上采取前淺、中曬、后濕潤,以水調溫,以水調肥,防止長期深灌水。 ④合理密植,及時摘除下部黃葉、病葉,改善茭白植株間的通透性。 ⑤發病初期及時噴藥。可用400/0多菌靈井岡霉素懸浮劑500~700倍液,或16%噻嗪酮井岡霉素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5%井岡霉素水劑1000一l200倍液,或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田安水劑400~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等噴霧,注意噴霧要均勻,藥量要噴足,每畝應噴灑對好的藥液80~100千克,可在藥液中添加適量洗衣粉,這樣利于藥液黏附在茭白株體上,隔1O~l5天噴1次,共噴2~3次。前述的藥劑除井岡霉素外,其他藥劑也可采用撒毒土法,每畝用藥0.2~0-3千克,拌濕細土5O千克后撒施田間,須注意的是施藥時田間一定要有水層。 |
![]() |
![]() |
相關閱讀 |
草莓在春節怎么管理 |
油桐枯萎病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
谷子斑須蝽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