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有關于尿素成本的問題一直被業內不厭其煩的討論著。每逢尿素跌價論及觸底時,便會有業內人士出來提兩句成本支撐,隨后很快又會被另一群人以市場供需決定尿素價格為由駁倒。以至于令尿素行業養成了“看成本但不用其衡量跌價底線”的怪習慣。好像每一次成本分析只是為了讓讀者大跌眼鏡,唏噓之后便“一笑”了之。但今年情況確實有些特別,自去年下半年至今,種種利空因素造就了消極的市場環境,尿素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跌價。此情此景在業內看來,尿素市場最尷尬的地方并非價格跌幅,畢竟市場經濟可以解釋一切超出預期的競價銷售。而大家最想拿出來“看熱鬧”的點卻落在了尿素企業成本倒掛上。小編以往也做過幾番尿素成本分析,回顧之前動輒1500元/噸以上的尿素生產成本,著實難言高成本企業如何在嚴重倒掛中求得生存之道。
言歸正傳,尿素長期賠本銷售顯然非工廠所愿,為扭轉這一局面也確實做了努力。無論是之前的限產保價,還是后來的炒作國內剛需,又或是最后無奈之余搬出成本支撐,但均未奏效。產能過剩的尿素行業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買方市場,諸如:限產保價、炒作剛需、成本支撐這類工廠想添加進來的游戲規則,恐怕只能是一廂情愿,失去話語權的尿素企業此時更具“攻擊性”,也有人換一種說法稱為“競爭意識”。小編則視其為尿素一輪輪競價銷售不斷破底的直接誘因。
眼下,國內尿素市場缺少利好因素,更是被“內憂外患”所圍困。內需在進入7月以后將逐漸進入消費淡季,經銷商或將持續觀望,即使是四季度尿素淡儲,在沒有解決產能過剩這一根源問題前,也將缺少風險承擔者;外貿方面則顯得十分被動,通過印度前兩輪尿素招標來看,雖然我國廠商盡量去妥協低價,但卻喚起了外商更強烈的議價欲。繼近期韓標、臺標出現低于200美元/噸離岸價之后,近日又聽聞有貿易商試探尋找190美元/噸離岸價的低價貨源。針對上述國內與國際市場對我國尿素價格的博弈,生產企業方面多會選擇妥協,畢竟不接受就會被淘汰的觀念驅使著每一個想生存下來的尿素企業加入到了無序競價的行列中。以至于部分業內人預測尿素內銷價或將跌至1050-1100元/噸。屆時,大批的尿素企業因無力支撐虧損而被市場淘汰。于是,裝置停產退市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限產保價”,而堅持下來的尿素企業方才有了對跌價說不的資本。小編并非“看熱鬧不嫌事大”之人,更愿意看到缺少優勢的尿素企業能盡早轉型,切莫成為市場經濟調控下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