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根腐病癥狀,楊梅根腐病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7-8 15:43:00 |
近年來楊梅根腐病在各楊梅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個別園地發病率達到6.5%,死亡率占發病樹總數的87%,從樹齡看,以4~10年生樹發病最多,占死亡總數的91%。現將該病的發生與防治情況介紹如下: 1 癥狀 樹體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樹上枝葉急速青枯、地下根群霉爛。病根橫切后,可見橫切面有兩個褐色環,即形成層和木質部的維管束壞死后而褐變形成的。樹冠較小的樹從發病至全株枯萎,在夏秋高溫季節僅幾天時間,樹冠較大的也僅能維持1年左右,僅有極個別植株能維持2年左右時間。 1.1 急性青枯型 病樹初期癥狀不甚明顯,僅在樹體枯死前兩個月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主要是葉色褪綠、失去光澤、甚至部分葉片變褐色脫落,如遇大雨天,則樹下一片枯葉。如遇高溫天氣,樹冠頂部部分枝梢出現失水萎蔫,但次日清晨又能恢復。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果后,如氣溫驟升,常會引發樹體急速枯死。枯死的病樹葉色淡綠,并陸續變褐色脫落,一場雨后一地落葉,偶剩少量綠色枝葉。在慈溪,以此類型發病為主。 1.2 慢性衰亡型 發病初期,樹冠春梢抽梢正常,而秋梢很少抽生或不抽生,地下根系須根及根瘤較少,逐漸變褐色腐爛。后期病情加劇,葉片變小,樹冠下部葉大量脫落,在落葉的枝梢上常有簇生的盲芽。在高溫干旱季節的中午,樹冠頂部枝梢呈萎蔫狀,最后葉片逐漸變紅褐色而干枯脫落,枝梢枯死,樹體半株枯死或全株枯死。此類型主要發生在衰老樹上。 2 發病條件及發生規律 病原菌為座囊菌目的葡萄腔菌,無性階段為球殼孢目的小穴殼菌,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真菌。 該病先從楊梅根群的須根上發生,后向側根、根頸及主干擴展蔓延。根部從髓心周圍的木質向四周擴展。病菌在病株上越冬,隨著土壤中水分移動或泥土翻動,轉入新的植株侵害。 分析楊梅根腐病發病較多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因素 楊梅采收季節的高溫多雨,以及秋季干旱,直接導致該病的發生。連續降雨或干旱對楊梅根腐病發生的影響最為明顯,長期淹水或缺水會嚴重損傷根系的活力,增加病菌感染機會。其次是土壤瘠薄、粘重、透氣性差、缺乏有機質的園地易發生。另據調查,該村發病的大多是新栽的大苗,因此引入帶菌苗木的可能性較大。 3 防治方法 1O株發生早期急性青枯癥狀的楊梅樹防治試驗,其中8株為4年生小樹,2株為15年生癥狀較輕的大樹,每株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No.25~0.5kg。試驗結果表明,樹齡較小的楊梅樹,均無明顯的防治效果,死亡率高達l00%。而15年生癥狀較輕的大樹,防治效果較好。具體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強園地管理與肥培,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增強樹勢,控制負載量,提高抗病能力。 (2)改善土壤質地,適當增加沙礫土,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通透性。做到干旱灌水,雨季排水,防止積水。 (3)菡木栽植前要進行消毒,用藥劑浸根。常用藥劑有波美4度的石硫合劑或100~200倍硫酸銅溶液,浸泡5~10min,浸液要均勻周到。 (4)及時挖除病株并集中燒毀,減少病原。 (5)病情輕的楊梅樹,可在采收結束后,于樹冠滴水線以內松土深l5~20cm,每株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25~0.5kg,與土拌勻后撒入覆土,防治效果好,藥效也長。 (6)病害發生嚴重的園地,應先耙開土壤,剪除病根,撒上生石灰,并噴灑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也有較好的效果。 楊梅根腐病是一種腐生性較強的病害,由于現有各種防治方法只對病情中等或較輕樹齡在10年以上的楊梅樹有效,而對重病樹和幼齡樹均無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對于楊梅根腐病在生產上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同時仍需進一步探索更為有效的防治方法。 點擊查看更多楊梅種植技術相關信息 |
相關閱讀 |
辣椒日灼病的發病癥狀、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
楊梅栽后加強培育管理不能忽視 |
苦瓜尾孢葉斑病的防治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