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小麥赤霉病化學防治試驗效果評價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7-27 9:37:00 |
小麥赤霉病是禾谷鐮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全球性小麥主要病害之一。2000年以來,小麥赤霉病在我國大流行頻率不斷增加,發病面積明顯呈擴大趨勢,在江蘇淮河以南地區一般3~5年大流行一次,2~3年中度以上程度流行一次。東臺市及周邊地區近年來連續重發,流行頻率顯著增加。 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遭遇連續高溫陰雨天氣,田間濕度較大,極易誘發赤霉病,造成小麥產量嚴重下降,籽粒品質惡化,危害人、畜健康,經濟價值降低,影響小麥主產區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赤霉病發生日趨常態化的當今,藥劑防治仍是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手段,自2012年小麥赤霉病特大流行以來,我們連續幾年制定方案,安排相關藥劑試驗,探討更為成熟的藥防技術,以期對保產、保質和控減化學品投入提供更為充分依據。研究表明,赤霉病防治兩遍用藥效果明顯優于一遍藥。氰烯菌酯、戊唑醇單劑及其復配劑防治效果較好。有機硅助劑的加用能顯著改善施藥質量,控減農殘,提高防效。 1 材料與方法 1.1 不同藥劑配方防治試驗 主要通過2013—2016年本地相關試驗數據展示,探討各參試藥劑控病效能。選取不同年度代表性試驗示范3個,參試品種主要有: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福美雙、甲基硫菌靈、氟環唑、丙硫咪唑及相關復配劑型,各年度藥劑有所交叉。按方案適期用藥2次,5月20日前后病情穩定期一次性調查防病效果。 1.2 不同用藥次數對比試驗 主要以多菌靈、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戊唑·咪鮮胺、吡唑·戊唑醇等藥種為代表,施藥1次與施藥2次進行防效差異比對,看施藥次數對防病效果的影響。試驗于2016年小麥抽穗揚花到成熟期進行。 1.3 添加有機硅防治示范 、 藥劑品種搭配使用,適期用藥2次,分別使用40%多·酮150 g+有機硅10 mL和25%氰烯菌酯120 mL+25%戊唑醇32 g+有機硅10 mL;② 揚花10%時用1次藥,用40%多·酮120 g+有機硅10 mL;③ 揚花10%時用1次藥,用40%多·酮120 g,對水50 kg噴霧;④ 空白對照。 1.4 赤霉病危害(混合千粒重)損失測定 小麥蠟熟期,按照赤霉病嚴重程度4級劃分為標準,采集各級病穗50個,帶回室內晾干后考種。每個病級10穗為一組,稱量、計數。分別脫粒后,稱總粒重。單穗粒數、千粒重。 混合千粒重損失率=(對照千粒重-各級病穗混合千粒重)/對照千粒重×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4—2016年各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效果 2.2 二次藥效果對比 2.3 加用有機硅防病、增產效果明顯 揚花初期用40%多·酮120 g加用有機硅10 mL,保穗和防病效果分別提高3.9和4.5個百分點。產量前者比后者高6.3公斤。 2次用藥并加用硅助劑控病、保穗、保產效果最佳。除藥劑特性和施用藥次數外,硅助劑能增加藥物在葉片上覆蓋面積,減少不必要的流失,在增效和保產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2.4 赤霉病危害損失 小麥受害后的產量損失主要體現在千粒重上,損失程度隨病級增加而加大。1級損失最輕,損失率1.87%,4級損失最重,損失率32.14%,2級和3級損失比率分別為10.72%和19.17%。同時隨病級上升品質下降明顯。 3 小結與討論 。1)多年試驗證明,由于赤霉菌對多菌靈產生抗性,多菌靈單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呈現下降趨勢,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咪唑、氟環唑、噻霉酮等對赤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多種不同成份、不同配比復配劑型的開發,可以替代苯并咪唑類殺菌劑用來防治麥類赤霉病,從而有效減緩赤霉菌抗藥性的發生。 (2)多菌靈與戊唑醇等其他無交互抗性的藥劑混用,可以顯著提高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氟環·多菌靈、戊唑·多菌靈、咪錳·多菌靈等多菌靈復配劑防病效果突出,明顯好于多·酮以及多菌靈單劑,其中,多菌靈與戊唑醇復配,防病效果又明顯好于多菌靈與咪鮮胺或福美雙復配的效果。 (3)氰烯菌酯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較穩定,可以繼續用于大面積生產。戊唑醇單劑及復配劑對小麥功能葉有增綠作用。 。4)防治赤霉病用藥2次與1次的效果差別很大。2次用藥較1次用藥效果一般提高10~20個百分點。由于赤霉病致病特性以及小麥較長的感病期,加之地區、田塊間以及同一田塊內小麥生育進程的差異,赤霉病流行將趨于常態化,適當增加用藥次數對有效控制赤霉病流行危害十分重要。 (5)藥劑防治赤霉病,不僅要注意不同藥劑品種的交替使用,也要發揮有機硅助劑在防病保產中的作用。有機硅等助劑的加用能顯著改善施藥質量,控減農殘,提高防效,是在等量下增藥效,在等效下減用量,符合綠色植保理念,可在指導防治中大力倡導。 |
相關閱讀 |
新消息:氰烯菌酯(蘇研勁護)防治香蕉巴拿馬病效果突出 |
韭菜要粗壯油綠,5個管理誤區一定要避開 |
農藥包裝用過不要丟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