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晚稻稻曲病防治,你還在“馬后炮”嗎?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9-23 9:39:00 |
近些年來,晚稻生產上發生的稻曲病發生日趨嚴重,這與晚稻抽穗前后高溫高濕有關外,主要原因是在防治上不夠認識,在用藥時更沒有抓住關鍵時期,而是在見到癥狀后,才引起重視,用藥防治大多是“馬后炮”,失去了防治的適期,導致防治效果不佳,使病害逐年加重,危害較大。因此,抓住用藥適期是防治稻曲病的關鍵。 發病癥狀 稻曲病只表現在穗上,乳熟期穗上出現穎殼外張的病粒,初為黃綠色,后逐漸膨大成扁平或橢圓形的病粒而突出于穎殼。初時病粒表面光滑,后漸龜裂并生綠褐色絲絨狀物,病粒邊緣有時呈黑色并逐漸變硬,整個病粒形成一個菌核結構。病穗上病粒數少則1-2粒,多的可達10余粒,嚴重發生時全田一片黑色。 發生規律 稻曲病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在稻田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季插秧灌水時,浮于水面,當環境條件適合時,就可以萌發成菌絲進而形成子座,在子座中形成子囊殼和子囊孢子,在晚稻抽穗開花時病菌的大量子囊孢子隨風飛散,吹落在穎殼內腔和穎殼合縫處的子囊孢子萌發后侵入幼嫩子粒形成病粒。灌溉時稻粒也可以受到侵害,萌發后的菌絲可穿透幼嫩表皮而達到胚乳,后逐步發育膨大成綠色厚垣孢子球。其發病程度與濕度、降雨及肥水管理均有很大關系。一般雜交晚稻發病重于常規稻,兩系雜交水稻發病重于三系雜交水稻,中稻和晚稻發病重于早稻,粳稻發病重于秈稻。 防治對策 稻曲病的防治應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栽培和適期開展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 1. 建立無病種子田或在收獲前進行穗選,選取無病健穗留種。 2. 結合防治稻瘟病用1%~2%的生石灰水浸種24~36小時,洗凈后再浸種催芽播種。 3. 合理追肥管水。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適施保花肥,氮、磷、鉀合理搭配,以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切忌遲施、偏施氮肥。在水漿管理上宜干干濕濕灌溉,適時適度曬田,增強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 抓住關鍵時期適時用藥防治。根據稻曲病病菌在水稻破口前就侵入植株的特性,確定水稻破口前7天為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感病品種田塊或陰雨日多時,可以在水稻至始穗期再用藥1次,鞏固防治效果。在水稻破口前7天用藥是一個倒推的時間,很難掌握,有研究表明,從葉枕平(劍葉與倒二葉葉枕相平)到水稻破口的時間是12天左右,葉枕平向后推5天就是破口前7天。因此,生產上可以大概掌握在水稻葉枕平或者在葉枕平向后推2-3天適時開展化學防治,所選用的農藥可選擇以下幾種: 銅高尚。在破口前5~7天噴1次藥,水稻齊穗后再噴1次藥,每次每畝用銅高尚30毫升加水30公斤噴霧,能將病粒上菌塊中的病菌殺死,使其在天晴時干縮、脫落,大大減少田間稻曲病病粒球的數量。 井岡霉素。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每畝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300~400毫升,加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 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的復配劑。如30%愛苗乳油、30%嘉潤乳油、30%世苗乳油等,不僅對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效,還對其他病害如稻粒黑粉病、紋枯病等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達到一藥多效的目的。一般在水稻破口前5~7天,每畝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15~20毫升,加水30~50公斤均勻噴霧,隔10~14天再用藥防治1次。 |
![]() |
![]() |
相關閱讀 |
常見的油菜病蟲 |
雪蓮果育苗移栽及地膜覆蓋技術 |
大姜出苗不齊咋預防?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