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萵筍菌核病的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對策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10-21 14:14:00
    

    由于萵筍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復種和連作現象較普遍,萵筍菌核病的發生面積不斷增加,危害十分嚴重,造成產量低、品質差、種植效益不理想,已成為萵筍生產發展的重要障礙。為此,本文對萵筍菌核病的危害特點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綜合防治對策。

萵筍菌核病的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對策

    1 危害特點

    1.1 發病癥狀

    多從萵筍近地面莖基部發病,初期形成褐色水漬狀病斑,然后迅速向莖上部和根部擴展,致使病部組織腐爛。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隨后菌絲體交織成初期呈白色后變為黑色鼠糞狀的菌核。萵筍受害后,其地上部分葉片迅速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1.2 侵染途徑

    病原為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的一種核盤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萌發產生芽管從植株衰老部位侵入寄主。菌核也可以直接產生菌絲,與寄主接觸后擴大再侵染。

    1.3 具有隱蔽性和毀滅性

    萵筍菌核病在發病始期,癥狀表現不明顯,菜農不易發現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當出現萎蔫、腐爛等明顯癥狀后,已是病情發展中后期,此時用藥防治已無法控制,使得萵筍大面積發病,具有暴發性。菌核病對萵筍的危害將會造成爛蔸死株,使其失去食用價值和絕收,具有毀滅性,影響菜農的經濟效益。

    1.4 誘發灰霉病

    菌核病與灰霉病發生的部位、危害的結果相似。萵筍發生菌核病后植株抗性降低,能誘導灰霉病的發生。兩病共發,對萵筍的危害程度加重。

    2 發生原因

    2.1 溫濕度的影響

    菌核病田間發病最適宜溫度為15~20 ℃,相對濕度85%以上。因此,在春季,因溫度適宜,生長過旺,植株太密,基部郁蔽,通氣排濕不暢;雨水增多,田間積水,對植株根系發育及其養分吸收能力有不利影響,菌核病發生更為嚴重,引起成片爛蔸死苗。據觀察,該病在春季連續陰雨3 d,發病株率為10%,連續7 d時發病株率為55%,連續10 d以上時發病株率達100%,整丘田腐爛死蔸。相對而言,在夏、秋2季,溫高干燥,發生危害輕,發病株率低于5%。

    2.2 連作普遍,菌源豐富

    江華瑤族自治縣萵筍主要在濤圩鎮種植。該鎮2000年開始種植萵筍,由于耕地有限,輪作條件差,一丘田1年種3~4茬,茬季重疊,病菌橋梁田多;其次,當地連片連作多年,土壤中積累有大量的病菌;再次,江華生產的萵筍,95%以上是銷往兩廣,收獲時整丘田一次砍完,立即復種第2茬,田間留下病葉、病蔸等病殘體無法及時有效處理,為下一季提供大量的病菌源。因此,使得菌核病危害嚴重。

    2.3 偏施氮素等速效化肥

    商品萵筍要求莖粗、質嫩,需要大量的肥水供給。調查發現,江華瑤族自治縣的菜農,在萵筍上單季要施碳銨750 kg/hm2、高氮型復合肥2 250 kg/hm2,不施有機肥。速效性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嫩綠,組織松脆,抗逆性降低,易感菌核病菌。

    2.4 品種抗病能力差

    不同的品種對菌核病的抗性表現不一,如青麻葉萵筍容易感病,而紫皮萵筍、圓葉萵筍等品種比較抗病[1]。江華縣種植萵筍有7~8年的歷史,其抗病能力與該品種初種時相比急劇下降,發病嚴重。

    2.5 管理粗放

    凡肥水不良、田間長期積水、雜草叢生、長勢差的田塊發病嚴重;合理施肥、田間管理精細、生長健旺的地塊發病輕。

萵筍菌核病的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對策

    3 防治對策

    3.1 選種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可有效地防止病害的發生。需加強對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工作,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和受市場歡迎的品種,然后大面積推廣種植。

    3.2 實行水旱輪作

    進行水旱輪作,改善土壤環境,可有效減少土壤中的病菌數量,降低發病率。根據江華縣的栽培制度,可以實行“菜-稻-菜”、“煙-稻-菜”、“稻-菜-菜”耕作制,輪作復種。

    3.3 土壤消毒

    翻耕前,撒熟石灰1 125~1 500 kg/hm2于土表,然后再耕翻做畦;定植前3~5 d,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土表,可有效抑制病害發生。

    3.4 及時處理病株

    收獲后,將田間病殘株葉清除漚肥或翻耕深埋。當田間發現個別病株時,將病株拔出移至田外集中漚毀,并用生石灰撒于病穴,防止病菌再侵染。

    3.5 合理栽培管理

    3.5.1 培育適齡壯苗。選擇無病菌的田塊作苗床,合理稀播,適時間苗,加強管理,做到苗齊、苗均、苗壯。在6~8片葉時帶土移栽,使其早生快發,增加抵抗力。

    3.5.2 合理密植。萵筍種植過稀過密都不合理,種植過稀,產量不高,易滋生雜草,影響萵筍的生長和產量;種植過密,易徒長,株重輕,品質差,田間蔭閉,濕度大,利于病菌生長。實踐證明,種植9.75萬~11.25萬株/hm2較為合理,在此密度下,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植株生長健旺,病害發生少。   

    3.5.3 重施基肥,適時追肥,增施磷鉀肥。萵筍是需肥量大的作物,要重施基肥,施有機肥22.5~30.0 t/hm2、有效磷112.5~150.0 kg/hm2、氧化鉀150~225 kg/hm2 。開盤后開始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第1次追肥時加入硫酸鋅30 kg/hm2、硼砂15 kg/hm2。噴施黃腐酸鹽600倍液,每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可使萵筍生長健旺,增強抗病力。

    3.5.4 適時中耕培土,及時清溝排漬。定植開盤后,結合追肥,中耕2~3次,疏松土層,增加通透性,使根系生長發達,提高植株抗逆抗病能力。中耕時要“前期深后期淺,干耕濕耙”。雨后要及時清溝排漬,防止廂面積水而加重病害發生。

    3.6 化學防治

    在病害發生初期用藥防治,封行前澆蔸與噴霧結合,封行后一般只作噴霧,噴藥時力求均勻、上下部葉片及葉片的正反面和莖基部都要噴到。可選用的藥劑有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異菌脲)1 000~1 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腐霉利)1 500倍液、20%嘧霉酯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 d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4 結語

    綜上所述,低溫高濕(氣溫15~20 ℃,相對濕度85%以上)是萵筍菌核病發生的氣候條件,特別是雨水過多能加重病害發生。因此,萵筍菌核病的綜合治理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培育和選用抗病的優良品種,合理進行栽培管理,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創造有利于萵筍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優先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必要時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適時開展化學防治,將病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以實現優質、安全、衛生、綠色無公害蔬菜的高產栽培。

相關閱讀
如何利用沼液栽培雙孢菇
小麥白粉病的有效防治法
蠶豆疫病有什么癥狀?農戶們該如何防治?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