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馬鈴薯黑脛病的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10-21 15:54:00
    

    馬鈴薯產量高、用途廣,是青海省的主要農作物。青海馬鈴薯以薯型大、均勻、品質好,在全國享有一定聲譽。青海省馬鈴薯常年種植7.53萬hm2,年產量150萬t。但每年因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十分驚人。馬鈴薯黑脛病是青海省馬鈴薯生產的主要病害, 田間發病率一般為2 %~5 %,嚴重的可達50 %。這些病害初期僅在局部地區發生,隨著帶病種薯的頻繁調運,面積逐年擴大,危害越來越重。

馬鈴薯黑脛病的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1癥狀識別

    馬鈴薯黑脛病是馬鈴薯細菌性軟腐病的一種,主要侵染根莖部和薯塊,在馬鈴薯生長期的各階段均可發病。田間發病情況根據薯塊帶菌量多少決定。受侵植株的莖呈現一種典型的黑褐色腐爛。播種發病的種薯,腐爛成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發病,一般株高15~20 cm時開始出現癥狀,感病植株較矮,節間縮短,葉片上卷,生長衰弱,葉色褪綠。由于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和傳導,所以早期病株很快萎蔫枯死,不能結薯,且根系完全被破壞,很容易從土中拔出,縱剖莖部可見維管束變褐色。重病株的病薯在收獲時呈腐爛狀。發病晚和輕的植株,只有部分枝葉發病,病癥不明顯。塊莖發病始于臍部,可以向莖上方擴展至全莖,病莖基部組織變黑腐爛,皮層髓部均發黑,表皮組織破裂,根系極不發達,并發生水漬狀腐爛。除去周圍的土壤,可看到一直延續到母薯變黑部分,地下部病害進一步發展,薯肉完全變成濕軟腐敗物質,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黑褐色腐爛散發出酸臭的氣味。

    2病原物

    馬鈴薯黑脛病病原為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病亞種,屬歐氏桿菌屬中造成軟腐的一個低溫類型。病菌在冷涼、潮濕下比在溫暖、干燥下存活的時間要長。

    3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主要通過帶菌種薯傳播,小部分殘留在地里的病薯越冬后沒有完全分解也構成侵染來源。染病種薯腐爛成粘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發病后細菌大量釋放到土壤里,可在根系和某些雜草的周圍生殖和繁殖,并對健康植株的幼根、新生的塊莖和其他部分進行再侵染。病菌可直接經幼芽進入莖部,引起植株發病。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病原細菌可經過皮孔侵入薯塊。細菌可通過灌溉水、雨水傳播,也可通過昆蟲(種蠅、線蟲、地下害蟲等)從薯塊及植株為害造成的傷口侵染,還可以通過植株的莖、葉和葉柄在雹害或風害、農業操作造成的機械傷口侵染。侵染可沿著莖或葉柄向上或向下擴展,然后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產生典型的黑脛病癥狀。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在土壤和水里可移動傳染鄰近植株正在生長的子代塊莖,或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發病植株殘茬或塊莖的存在,使細菌存活期延長。在整個貯藏期間,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并能在發病的塊莖里存活。病菌在種薯塊莖或收獲過程中遺留在田間未完全腐爛的病薯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來源。

馬鈴薯黑脛病的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4發病條件

    4.1氣候條件

    溫濕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溫暖潮濕病害蔓延迅速,田間積水,爛薯嚴重,增加田間灌水次數可增加田間發病率。在潮濕的土壤和溫度比較低時(一般不低于18~19 ℃),對歐氏桿菌的傳播侵染有利。從腐爛的種薯里釋放到土壤里的歐氏桿菌可存活不同的時間,這主要取決于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影響較小,溫度2 ℃時細菌可存活80~100 d。在較高的溫度時,存活時間較短。在潮濕多雨天氣,可很快使整株發病,并導致死亡。土壤干燥時,病菌存活較少,病害不易擴展。干燥條件下產生的塊莖,較少受到侵染。細菌在干燥高溫土壤條件下比冷涼和潮濕條件下的土壤里的傳播距離短。在冷涼潮濕的土壤中,在種薯出苗后,緊接高溫,有利于黑脛病的發生,而較高的土壤溫度促進種薯腐爛并導致幼芽在出土前死亡。貯藏窖內通風不好或濕度大、溫度高,有利于發病。

    4.2侵入口

    黑脛病不能直接侵入寄主組織,主要是通過塊莖的皮孔、生長裂縫和機械傷口侵入。因此,一些地下害蟲如線蟲、金針蟲、蠐螬造成的傷口有利于此病的發生和加重。在切薯塊和手工操作時,細菌很容易通過切口或傷口傳播。

    5青海省發生流行的原因

    5.1青海省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大多為感病品種,抗病性較差,薯種有一部分已經染病,且全部進行切塊,導致該病大面積暴發流行。

    5.2黑脛病為種子帶菌傳播的病害,選種關、切種關、播種關把關不嚴、帶病下種是病害發生流行的根本原因。近年來,隨著本省種植業結構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淺山地區馬鈴薯種植比例高達60 %~80 %,重茬率高,擴大了病害傳播的途徑。另外,本省農民素質差,切刀不消毒,通過切口傳染是病害發生的主要途徑。

    5.3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本病發生。本省氣候冷涼,馬鈴薯生長階段,尤其是馬鈴薯出苗(一般在6月)后雨水多,田間濕度大,為病害的侵染擴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6綜合防治措施

    6.1加強植物檢疫和種子管理,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從源頭上切斷病害傳播蔓延的途徑。

    6.2加強種薯脫毒工作,加大脫毒馬鈴薯推廣力度,從根本上解決種薯帶菌的問題。加強脫毒種薯培育,提高種薯質量,增加種薯產量,降低種薯銷售價格,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使農民盡可能多地運用脫毒種薯。

    6.3健全種薯繁育體系,建立統一的種薯病毒檢測技術規程、產地檢驗規程、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有效實施,建立無病留種基地,生產合格的原原種和原種供給農民,為來年提供優質種薯奠定基礎。

    6.4加強病害監測,及時消滅田間發病中心。馬鈴薯出苗后,每年6、7月份青海省降雨多,為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生蔓延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要加強馬鈴薯黑脛病田間監測工作,密切關注病害的發生情況,及時預測預報,動員群眾開展群防群治和統防統治,并及時消滅中心病株,防止傳播蔓延。

    6.5加強綜合防治

    6.5.1農業防治

    (1) 選用無病種薯,采用整薯播種。選用具有原品種典型性狀的無病脫毒種薯,采用無病小整薯(50 g左右)播種。實踐證明,小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減輕發病率50 %~80 %,提前出苗率70 %~95 %,增產20 %~30 %。

    (2) 嚴格選地。應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地,避免在低洼易澇、冷濕、排水不良的地里播種,避免連茬,以防土壤殘留病體的再傳播。

    (3) 草木灰拌種可促進傷口木栓化,拌后立即播種。

    (4) 嚴格去雜去劣,提純復壯,增強品種自身的抗病能力。

    6.5.2化學防治

    (1) 及時防治地下害蟲。播前結合耕翻整地,每公頃用50 %辛硫磷或龍丹顆粒22.5 kg和375 kg細濕土拌成毒土撒施于地面,可有效防除地下害蟲危害,以減少病害傳播途徑。

    (2) 切刀消毒。種薯切塊時,如果切到壞病薯,要將壞病薯撿出,并立即將刀置于沸水中消毒5~10 s,也可用4 %標抗200倍液或用75 %的酒精、5 %的食鹽水、0.1 %的高錳酸鉀溶液、5 %的石碳酸溶液、5 %來蘇兒、5 %福爾馬林藥液對刀子進行消毒,以防止切口傳毒。

    (3) 藥劑拌種。種薯切好后,用種子重量的0.1 %~0.2 %敵克松拌種,拌種后立即播種,超過24 h即影響發芽。或用25 %病克凈新型超微可濕性粉劑25 g對水3~5 kg,拌種薯300 kg播種,防效可達91.2 %。

    (4) 藥液浸種。種薯切好后,用50 %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浸種5 min,或80 %“402”抗菌劑1 500倍液浸種10 min,72 %農用鏈霉素1 000倍液浸種10 min,有較好效果。

    (5) 藥劑噴霧。發病初期用25 %銅醫天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8 %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0.1 %硫酸銅溶液對植株莖葉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6) 藥液根灌。發病初期每公頃用72 %農用鏈霉素150 g 對水750 kg進行灌根防治,具有明顯的防效。

    6.5.3物理防治

    (1) 播前曬種。播種前將種薯先放在陽光下進行催芽曬種,不斷剔除爛薯,減少田間發病率。

    (2) 拔除病株。組織突擊隊在開花后期把種植田塊分類排查,及時拔除病株,攜出田外集中處理,以減少田間侵染源。

    (3) 及時排澇。在連續降雨后要及時排澇,防止田間濕度過大為病害發生創造有利條件。

    (4) 輕收輕運。成熟后盡量小心地收獲塊莖,收獲、運輸過程中,應防止薯皮擦傷。

    (5) 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先在溫度為10~13 ℃的通風條件下放置10 d左右,入窖后要加強管理,貯藏期間也要加強通風換氣,窖溫控制在1~4 ℃,防止窖溫過高、濕度過大。

相關閱讀
西瓜怎樣進行快速催芽
柑桔凍害怎么辦?柑桔凍害防控技術
春甘藍冬季育苗需注意事項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