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藥專利化合物的前世今生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11-1 9:59:00 |
隨著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專利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盡管專利的理念早已廣泛傳播,對于專利的理解和認知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有些人認為提交了專利申請就擁有了專利權,有些企業更是利用這一點混淆視聽,聲稱自己獲得了多少專利。殊不知,提交了專利并不等于獲得專利批準。 對于以技術創新為發展驅動力的農藥行業,企業能夠推出一項新的專利化合物上市是非常受矚目的,不僅企業自身樂于宣傳產品受專利保護的標簽,新聞媒體也愿意對其進行追捧報道。因為專利化合物的獲得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而企業獲得了專利化合物之后又可以帶來高回報。同時企業擁有專利化合物數量也反映了其技術和研發實力。但是有些廠家沒有申請專利,或者僅僅是提出了專利申請,沒有獲得專利授權卻在產品宣傳中貼著專利化合物的標簽,這種行為就涉嫌虛假宣傳。而在國內某些企業的宣傳或媒體的報道中也時常出現“專利化合物”的宣傳語,由于對專利化合物存在各種各樣的理解,公眾又不能夠對專利化合物形成正確的認知,會間接對企業宣傳和媒體報道產生誤解。 筆者首次對什么是“專利化合物”提出了淺見,同時根據我國《專利法》對如何獲得專利化合物,根據農藥登記的要求對專利化合物如何才能成為商品上市銷售進行了簡要說明,希望使讀者對專利化合物的概念能夠有清晰直觀的認識,理性看待專利化合物的來之不易,辨析企業的宣傳和媒體的報道。 專利化合物的前世 如之前筆者提到的,一個專利化合物誕生,從概念形成到最終成果上市,是一個漫長且需要高投入的過程。專利化合物的前世是指專利授權前,化合物的創制和申請專利的過程。下面筆者歸納整理出一張流程圖讓大家明白專利化合物的誕生過程。 上述先導化合物結構修飾改造的過程以及生物活性篩選的過程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時盡管經過了層層篩選,但是最終篩選得到的化合物卻不一定能夠符合農藥登記的要求,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得不到回報。由此可見,一個專利化合物的誕生需要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一般需要約2-3億美元左右的投入,花費8至10年的時間。 專利化合物的今生 一般在提交專利申請后,經過3-4年的時間專利申請可獲得專利授權。可商品化的專利化合物一般是要求高效、低毒、選擇性好、安全性高、環境相容性好、性質穩定、合成方便、價格便宜。隨后專利化合物再到商業化開發,需要根據農藥登記資料要求開展試驗:包括產品化學研究(理化性質、分析方法、產品標準及產品全分析)、大田登記藥效試驗、亞慢性毒性和雜質毒性試驗、殘留和環境毒理(蜜蜂、鳥、魚、家蠶、水蚤、藻類、蚯蚓等)及環境行為(揮發、土壤吸附、淋溶、土壤降解、水解、光解、生物富集)試驗、制劑應用開發、中試產業化工藝、設備技術開發、三廢處理工程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在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試驗后,經過經濟綜合評價確定上市,最后進入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這些環節又要經過至少4-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通過了解專利化合物的前世今生,想要獲得一個能夠推廣上市的專利化合物,企業是需要付出巨大的資金和時間的成本并承擔相當的風險。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成立時間不長或資金有限的廠家申稱一兩年推出4-5個專利化合物,其真實性或其中的水分是不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了保護消費者免遭不合規的企業虛假宣傳的蒙蔽,建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加強對專利化合物的了解,理性看待企業的產品宣傳,對產品宣傳進行監督,以實現產品宣傳的規范和行業健康發展。 |
![]() |
![]() |
相關閱讀 |
9月敵敵畏原藥產量分析 |
近期正丁醇廠廠報價行情分析 |
淺談2014年中國農藥進出口行情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