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和小宗作物怎么才能有藥可用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3 11:46:00 |
農藥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資料,對保障農業及糧食生產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農藥本身具有兩面性,施用于農田后,一部分作用于病蟲草等靶標生物,起到防治作用,另一部分附著在農作物上,或進入水、土壤和大氣中,而進入食物鏈,影響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為此,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對農藥實施嚴格的登記許可制度。但是,目前絕大多數農藥品種只在小麥、玉米等大宗作物上進行了試驗,并取得了國家農藥登記,而類似于蔬菜、食用菌、中草藥等特色和小宗作物卻沒有農藥在其上進行過試驗,也沒有取得合法登記證,面臨著無藥可用和無殘留標準的現狀。 一、什么是特色作物和小宗作物農藥使用? 小作物(minor crops)含義包含種植面積小或農藥“少量使用”或特殊用作物。目前國際上對小作物還沒有統一定義,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第4l屆會議對小作物的建議定義為,少量使用是指種植面積較少、企業在這些作物上登記的農藥通常不能獲得經濟回報,甚至很難從登記產品的銷售中收回登記費用的作物,包括小作物上農藥使用和一些農藥品種在主要作物(major crop)上的限制性或低頻次使用。特殊用作物是指種植面積小、經濟價值高且農藥使用少的作物。從此可以看出,小作物用農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盟國家的農藥管理機構都有相應政策與部門具體進行扶持和治理。 二、小宗作物用藥缺失的原因和根源,為什么無藥可用? (一)隨著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不斷升級,尤其是我省特色農業和“一村一品”迅猛發展,作物種類的多樣化與農藥品種同質化矛盾日益突出,農藥結構調整明顯滯后于種植業結構調整。突出表現在大宗作物上使用的農藥“泛濫成災”,而小宗作物及局部種植的特色作物卻“無藥可用”,農戶亂用、濫用現象嚴重,藥害、安全事故多發,對種植業農產品安全生產構成極大威脅。 (二)要獲得登記和使用標簽以及相應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MRL),通常需要進行幾十或上百項試驗研究,其中為滿足食品安全要求制定MRL,按照相關規定提交生物測定、毒理學、殘留和環境影響等試驗數據支持,這些試驗一般需要幾年時間研究,而且試驗費昂貴。鑒于試驗時間長及投資同報率低,許多農藥企業不愿意在種植面積小或農藥用量少的作物進行登記。例如登記一個制劑產品需要50萬元以上,試驗及登記耗時一般在24個月以上,但由于小作物面積小,農藥登記效益往往是“得不償失”。 三、目前特色作物和小宗作物上已經登記產品的現狀 在我國,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登記產品34315個,登記作物集中在前十位的作物依次為:水稻(18%)、棉花(7%)、柑橘(6%)、小麥(6%)、甘藍(5.7%)、蘋果(5.6%)、黃瓜(5%)、玉米(5%)、大豆(3%)、十字花科蔬菜(3%),占到總數量的67.3%,油菜、香蕉、葡萄等局部種植的作物只有1%產品在其上登記。2013年,據全國 29 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調查的用于249 種小作物 911 種農藥產品中,僅有 190 種是在小作物上登記過的,沒有在小作物上登記的達到 721 種。 在山東,根據山東省農藥檢定所在2012~2014年持續三年對全省17地市40多個調查點進行的小宗及特色作物及病蟲害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絕大部分小宗作物以及特色作物無登記農藥可用或雖有品種登記但卻無法滿足生產需要,這些作物包括: 蔬菜中的大蒜、馬鈴薯、大白菜、黃瓜、甜(辣)椒、番茄、茄子、大蔥、菠菜、生姜、蘿卜、菜豆、芹菜、甜瓜、韭菜、西葫蘆、豇豆、洋蔥、山藥、牛蒡、芫荽、西蘭花、香蔥等 果樹中的板栗、大櫻桃、山楂、柿子、杏、核桃、石榴,地域性較強的有濱州沾化縣冬棗,泰安肥城的肥城桃,淄博、青島等地種植的藍莓。 食用菌中的草菇、平菇、雙孢菇、平菇、雞腿菇、草菇、杏鮑菇、白靈菇、香菇、猴頭菇、榆黃蘑、金針菇、黑木耳、靈芝、灰樹花、茶樹菇、滑菇、黃傘、蛹蟲草等30余種。 中草藥中 的金銀花、山楂、丹參、桔梗、黃芩、西洋參、黃芪、板藍根。 以上作物均是我省特色作物,在全國的產量均居于前列。根據調查,這些作物上病蟲害發生種類多,危害重,但由于無登記的正規農藥品種進行防治,農戶用藥水平差,導致安全隱患極大 四、小宗作物無藥可用的危害是什么 無藥可用,直接導致農戶亂用、濫用農藥,農產品安全與質量無法保證與控制。由于沒有在該種作物上登記的農藥,農戶往往根據其他類似的作物上登記的農藥,“借鑒”到小作物品種上,這種不經過嚴格的試驗驗證而進行的病蟲害防治行為,其劑量、用量、次數往往大大高于常規;安全間隔更無依據,肆意施藥。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剛剛施藥后不久就進行采摘上市的,極易導致作物殘留超標,安全隱患極大。當遇到極難防治的病蟲害時,有的農戶在低毒農藥不管用的情況下,違法、違規使用高、劇毒農藥。如海南“毒豇豆”事件,福建“毒烏龍茶”事件,山東“毒韭菜”事件,湖南“毒金銀花”事件。2013 年 5 月 4 日晚,央視焦點訪談以《管不住的“神農丹”》為題,曝光了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姜農在種植生姜時違規使用劇毒農藥涕滅威事件,使用劑量之大、使用面積之廣,令人望而生畏。這些問題蔬菜事件,其根源之一就是農戶無登記農藥而肆意用藥導致的后果。具體后果表現在: (一)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危害群眾的身心健康。例如我國規定氧化樂果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在蔬菜、水果和茶葉上使用,而在生產中發現一些農民單純追求殺蟲效果好,擅自在蔬菜上使用氧化樂果等農藥,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二)導致作物產生藥害,農藥使用范圍的確定需經過嚴格的試驗,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明確產品對作物的安全性,按照農藥登記作物范圍和使用方法使用農藥,一般不會出現藥害,但是擅自擴大農藥使用范圍,往往容易導致作物產生藥害。 (三)導致生態環境遭受污染。農藥是有毒的物質,如使用不當,既對環境生物有直接毒害作用,同時其環境行為也導致對生態環境產生污染。我國對農藥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技術有嚴格規定,按農藥登記范圍和使用技術使用農藥,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控制的危害,否則易造成環境生物中毒、污染環境。同時,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大量有毒的農藥及助劑在生態環境如水、土中的殘留和積蓄造成對環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四)導致有害生物抗藥性增加。為了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發生,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農藥使用的合理規劃,并根據農業生產實際中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監測研究結果,及時調整農藥的登記使用范圍,出臺相關管理政策等,如不不加節制的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農藥,會造成防治對象的抗性的不斷上升。 (五)監管部門監管無依據。例如在冬棗種植中,因沒有農藥登記,農戶就按蘋果樹上用藥,執法部門抽檢發現冬棗含有10多種農藥,但是不能判定農藥殘留是否超標,冬棗是否合格。 五、如何解決小宗作物無藥可用的現狀 國外的經驗: 世界糧農組織(FAO)于2007年和2012年組織了全球小作物峰會(Global Minor Use Sumimit),專題研究分析鮮食農產品小作物農藥管理經驗。美國、加拿大在此領域成績巨大,其中美國IR-4項目是目前最成功、歷史實踐最長的小作物用藥管理項目。 美國IR-4項目 IR-4全稱“跨區域研究項目第4號”,項目名稱“特色經濟作物有害生物治理”。1963年起,IR-4項目就一直是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目標是為小作物種植者提供盡可能豐富的農藥選擇。該項目由美國農業部、州農業試驗站為“小作物用藥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設立的財政專項,每年預算由農業部向總統申報,國會批準。涉及部門有“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美國食品和農業研究所”、“美國環保署”、“州農業試驗站”和相關企業,共有25名全職和兼職科學家、協調員和行政管理人員。資金來源,每年直接資助總計達到1800萬美元,主要來源于農業部、國防部、州農業試驗站以及行業資助,其他間接資助每年也不少于1800萬元美元。每年,定期召開的IR-4會議,確定項目內容,規劃進行田間試驗、實驗室殘留分析,評估結束,齊全數據后,報環保署進行產品登記。自項目設立開始,IR-4項目已經為美國環保署(EPA)制定了10000多個農藥允許限量值,提供了在糧食作物和園藝作物上殘留試驗數據,近10年,每年為制定500~1000個小作物上允許限量值提供所需的試驗數據。 加拿大Minor Use Pesticide Programe項目加拿大政府從2002年設立小作物農藥項目,政府每6年投入5450萬美元用于開展田間和實驗室殘留試驗,取得小作物農藥登記的數據。 國內經驗和山東省以往做法: 從目前各省的情況看,農藥生產和使用大省,浙江、江蘇省財政廳每年分別安排1300萬元、300萬元用于本省特色和小宗農作物用藥登記試驗,解決了楊梅、藕、芋頭等作物用藥問題。 山東省農藥制劑生產和使用全國第一,特色和小宗作物品種多,產量大,同時山東蔬菜、水果、中藥材的在全國乃至世界極具優勢,出口、外銷量大,沒有必要的、合規的、科學的農藥保駕護航,難以形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需要登記的農藥品種多,需要試驗補貼的資金也多。按照《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第十六條“省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扶持政策,組織農藥生產企業開展小宗農作物和特色農作物農藥登記試驗”的規定和我省的實際,我省自2012年起,由山東省農藥檢定所牽頭組織,通過政策、資金以及技術三位一體的支撐,組織省內企業開展聯合試驗,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帶動多方資金,使我省在解決小作物無藥可用的問題上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摸索出一整套運行體制。自小作物聯合試驗項目開展以來,省財政共計支持財政資金350萬元,2016年年底自籌貼補經費150萬元,目前投入到小作物聯合試驗補貼公用經費達到500萬元,同時帶動企業投入資金1200萬元,兩項相加共動用資金1700萬元組織了5批次試驗91個產品,在資金使用和組織工作效率上都是非常高的,這些產品成功登記將有助于解決我省韭菜、蔥、姜、蒜、冬棗、大櫻桃、金銀花7種作物上無藥可用的問題,基本形成一套完整化學防控體系。 但相對于我省特色和小宗作物還有百種以上作物無藥可用的現狀,目前的工作還僅僅是個開局,人員、資金、技術遠不能滿足要求,社會相關各方的關注度以及參與度更是亟待提高。因此小作物無藥可用的持續解決,是需要以下幾方面共同促進的。 一是持續增加省財政增加資金投入,強化項目公益性質。每年安排資金500萬以上,按照20%~50%的試驗經費配給,每年解決2~3種特色和小宗作物登記用藥。 二是在濟南、煙臺、菏澤、濱州、臨沂建立特色和小宗作物農藥試驗和高風險農藥監測點,保證試驗和監測數據準確性和科學性,保障農業生產用藥和農產品質量、生態環境安全。 三是,整合資源、做好平臺,盡快做好從技術到實踐轉換。建議以適當形式公布特色作物研究名錄,做好信息集合平臺,整合資源,廣泛集合科研力量的支持,盤活技術資源,同時搭建好技術轉化平臺,確保項目科學、合理、有效的開展。 四是,多層次貼合企業發展需求,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應根據特色作物的特點、分布以及農藥品種的特性,分檔次、分層次動態的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并定期公布特色作物已登記產品名錄,保護企業市場利益。政策的優惠應當既能貼合企業發展需求,保護市場利益,同時還應設置對應門檻,確保優質企業加入或優質農藥產品登記。 |
相關閱讀 |
洋蔥夾皮爛該怎么辦 |
谷子地常用谷子除草劑匯總 |
使用番茄助壯素必須注意的問題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