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春季小麥紋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記心里!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2-8 16:19:00
    

    近年來,小麥紋枯病的發生逐年加重,目前已上升為麥區春季發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忽視防治往往對小麥產量帶來嚴重損失。發病早的小麥田減產20%~30%左右,嚴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顆粒無收。

春季小麥紋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記心里!

    發生特點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高產品種的推廣和大水、大肥的麥田管理,其危害日趨嚴重。小麥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越夏。小麥播種后,發芽時若受到病菌侵染,芽鞘變褐,重則腐爛枯死;起身拔節后病株率明顯上升;小麥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擴展,揚花灌漿期病株率達到高峰,病斑擴大,相互連成典型的云紋狀花斑;后期侵染莖稈造成爛稈,甚至形成白穗,結實少,籽粒癟粒多。

    發病癥狀

    一般在小麥3葉期至4葉期開始表現癥狀,受到侵染后,在莖基部及下部葉鞘上形成邊緣淺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橢圓形或梭形病斑。拔節以后,病狀最為典型,隨著病斑的擴展,逐漸由葉鞘傳播至莖稈上,顏色變深,多個病斑聯合形成云紋狀花斑。重病株多在莖部一、二節間變黑甚至腐爛,到后期往往倒伏或形成白枯穗。發病末期在葉鞘和莖稈病斑上有暗褐色菌核,近圓形,直徑1~2毫米,病斑在早晨或淋雨時,表面生有白色或污白色粉狀物。

    發生規律

    據研究小麥紋枯病的資料介紹,其發病病程大致可分為5個時期。

    一是冬前始病期,麥苗2葉期見病,主要發生在基部葉鞘上。播后的多雨年份,冬前的田間病株率可達5%~10%左右,早播田可以超過20%。二是越冬靜止期。隨著氣溫下降到10℃以下,病情發展緩慢或停止。三是橫向擴展期。春季隨著氣溫回升,田間病株增加,這時雨水越多,病害越重。四是病害侵莖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麥株拔節后病菌侵染莖稈,形成花稈。五是枯白穗表現期。重病株爛莖,在4月底至5月初出現枯白穗,尤其在雨后天氣突然轉晴,并有一段持續高溫干熱天氣,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現更快。

    秋冬溫暖、春季多雨潮濕天氣有利于發病。小麥紋枯病發育室溫為20℃、35℃以上不能生長發育,一般在低溫下發育良好。水肥條件好、生長旺盛、植株茂密的地塊發病重;中、下等肥力的地塊較輕。播種過早、氮肥用量過多、培土過厚及施用未經腐熟的帶病的麥稈均可助長發病。鄰近壟溝、低洼地的兩頭和酸性土壤易于發病。冬暖春寒、春季多雨、低溫寒害特別容易發病,常常使植株分蘗死亡。

春季小麥紋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記心里!

    綜合防治對策。防治小麥紋枯病,應采取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 選用抗(耐)病品種。根據當地情況,選用抗病性較好的品種,同時應注意小麥品種的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

    2. 增施有機肥。目前小麥施肥一般都是采用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控制小麥過分旺長,促進其根系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在施肥時,帶有病殘體的糞肥要經過高溫腐熟后施用。

    3. 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1~2天,發病較重的田塊,可用6%戊唑醇種子懸浮種衣劑10毫升加水300毫升拌麥種25公斤,播前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的0.2%的3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或種子重量0.03%的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

    4. 做好大田藥劑防治。春季噴藥防治小麥紋枯病,一般在病株率達到15%時施藥,春季期間經常調查,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及時噴藥防治。常用藥井岡霉素對該病仍有較好的效果,但持效期較短,對發病較重的田塊應采用高藥量大水量的方法,即每畝用5%井岡霉素水劑300~350毫升,或20%的井岡霉素可溶粉50~60克,加水50~75公斤噴灑,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選用紋曲寧、紋霉星等井岡霉素與枯草芽孢桿菌或蠟質芽孢桿菌的復配劑,有利于提高防效,延長持效期。近些年來,防治小麥紋枯病的化學藥劑上市的品種較多,如丙環唑、己唑醇等對小麥紋枯病效果較好,而且持效期比井岡霉素長。生產上可以選用丙環唑、己唑醇單劑,己唑醇與井岡霉素的復配劑,以及丙環唑與苯醚甲環唑的復配劑愛苗、喜潤等藥劑,以提高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減少噴藥次數。防治時,注意加大水量潑澆或粗噴霧每畝用水量不少于45公斤,對準麥苗基部噴藥,確保藥液噴到基部發病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對重發病田塊,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7~10天再防治一次。用戊唑醇等三唑類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對小麥根腐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關閱讀
巧施尿素三要點
天麻栽培期有病蟲害怎么治
黃芩白粉病的識別與防治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