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麥倒伏癥狀、原因、防治方法和補救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2-14 10:13:00 |
倒伏是影響小麥高產、穩產、優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麥倒伏主要發生在肥水充足、小麥旺長、群體過大、田間郁蔽的高產麥田。早春是預防小麥倒伏的關鍵時期。小麥抽穗前倒伏可減產30%~40%,灌漿期倒伏減產20%~30%,乳熟期倒伏減產10%左右,倒伏嚴重時減產可達50%以上。 一、發生癥狀分莖倒伏和根倒伏兩類 1.根倒伏根在疏松的土層中扎得不牢,一經風吹雨打,就會土沉根歪或平鋪于地。 2. 莖倒伏主要是莖基部節間(多數是基部三節)承受不起上部重量,就會彎曲傾斜或折斷后平鋪于地。小麥倒伏不僅使后期功能葉加快死亡,造成用于灌漿充實的干物質生產量減少,而且由于根系與基部莖稈受傷,吸收能力和輸導組織均受影響,光合產物向穗部運輸受阻,因而導致小麥粒重降低,對產量影響很大。倒伏表現在后期,潛伏在前期,具有不可挽回性。 二、發生原因 1. 氣候因素在冬季溫度較高,早春溫度回升早、回升快、墑情好的年份,小麥拔節早而快,植株高度增加,基部節間過長。在小麥灌漿末期,由于先陰雨,后伴隨陣風或大風,可使小麥大面積發生倒伏。 2. 由于常年旋耕整地不深耕,耕作層太淺,小麥根入土較淺,根系發育不良。 3. 播量偏大、播期偏早、基本苗過多、春季肥水過早,造成中后期群體過大,田間郁閉,個體發育不良。 4. 中后期灌水量過大、土壤濕軟,或灌水后不久遇大風易致倒伏。 5.病蟲害為害尤其是近年來小麥紋枯病等病害,發生早、范圍廣,防治晚或未防治,導致苗期基部節間感病,中后期基部節間損傷或壞死。 6. 施肥不合理重氮輕磷不施鉀,早春追氮量過大,拔節早、兩級分化慢、結束晚,大小蘗齊頭生長,植株細軟。 7. 與品種特性有關品種間抗倒伏能力有一定差異,有些品種植株較高,莖稈較細,彈性較差,自身抗倒性差,易倒伏。一般矮稈抗倒伏,高稈易倒伏。 三、防治方法 1.選用抗倒伏品種選用高產、耐肥、抗倒伏品種,各高產品種搭配比例協調,做到布局合理,達到災害年份也不減產、風調雨順年份更加高產。 2. 提高整地質量整地質量不好是造成根倒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大力推廣深耕,加深耕層,高產麥田耕層應達到25厘米以上。特別是近年來秸稈還田成為種麥整地的常規措施后,深耕顯得更為重要。秸稈還田必須與深耕配套,深耕必須與細耙配套,真正達到秸稈切碎深埋、土壤上虛下實,有利于次生根早發、多發,根系向深層下扎。 3. 采用合理的播種方式高肥水條件下小麥種植行距應適當放寬,有利于改善田間株間通風透光條件,促其生長健壯,減少春季分蘗,增加次生根數量,提高小麥抗倒能力。高產麥田以23~25厘米等行距條播為宜,也可以采取寬窄行播種,寬行26厘米、窄行13厘米,或寬行33厘米、窄行16.5厘米等。 4. 精量播種,確定適宜的基本苗數為了創造各個時期的合理群體結構,確定合理的基本苗數是基礎環節。基本苗過多或過少,都會給以后各個生育時期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帶來困難。確定基本苗的主要依據是地力水平高低、品種分蘗力強弱、品種穗子大小。一般原則是高產田、分蘗力強的品種和大穗型品種宜適當低一些,而中低產田、分蘗力弱的品種、多穗型品種則宜適當高一些。目前高產田、大穗、分蘗力強的品種,每畝成穗45萬左右,單株成穗3~3.5個,每畝基本苗應為12萬~15萬;中產田、多穗型品種,每畝成穗50萬左右,單株成穗2.5~3.5個,每畝基本苗應為14萬~18萬。隨著肥水條件的改善和栽培技術的提高,畝產500千克左右的高產麥田,每畝基本苗8萬~10萬為宜。要保證適宜的基本苗,除上述因素外,還要考慮種子發芽率、整地質量與田間出苗率、播種方式等因素,要采取機械精量播種技術,不但保證基本苗數量適宜,同時要求麥苗的田間、行間平面分布要合理。因為播量既定時,不同的行距配置導致每行的麥苗密度不同,而在每行麥苗密度已定時,不同的行距配置導致單位面積的麥苗密度不同。 5. 科學施肥澆水在施肥上重施有機肥,輕施化肥,有利于防止倒伏。高產冬麥田一定要及時澆好凍水、拔節水、灌漿水,一般不澆返青水和麥黃水。春季返青起身期以控為主,控制肥水,到小麥倒二葉露尖,拔節后再澆水,酌情追肥。要千方百計縮短基部節間長度,第1節間長4.5~5.7厘米、第2節間長7.6~8.5厘米的較抗倒伏。后期如需澆水,一定要根據天氣預報,掌握風雨前不澆、有風雨停澆的原則。春麥田凡生長偏旺、群體較大、有倒伏趨勢的要嚴格控制追施氮肥,增施鉀肥,畝施氯化鉀3~5千克。拔節至孕穗期,根據苗情長勢,每畝追施尿素4~5千克,或含氮、磷、鉀各15%的三元復合肥10~15千克,以增加穗粒數和粒重。 6. 深鋤斷根深中耕是控制群體預防倒伏的重要措施,對群體大、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起身前后深中耕8~10厘米,切斷浮根,抑制小分蘗,促主莖和大分蘗生長,加速兩極分化,推遲封壟期,促植株健壯生長。 7. 適當鎮壓對群體較大、植株較高的麥田,除控制返青肥水和深中耕外,起身后拔節前還要進行鎮壓,以促根系下扎,蹲粗莖基部節間和降低株高。鎮壓視旺長程度進行2~3次,每次間隔4天左右,鎮壓時還應掌握“地濕、早晨、陰天三不壓”的原則。 8. 化學控制 噴施多效唑對群體大、長勢旺的麥田或植株較高的品種,在小麥起身期,每畝噴灑200毫克/千克多效唑溶液30千克,可使植株矮化,縮短基部節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抗倒伏能力,并能兼治小麥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對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施用烯效唑烯效唑是一種新型高效植物生長調節劑,其生物活性比多效唑高6~10倍。在小麥上施用,可以防止高密度、高肥水條件下的植株倒伏,并有減少不孕穗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據試驗,在未遇風、不倒伏的情況下,施用烯效唑的小麥比對照平均增產15.4%。施用方法:在小麥拔節前一周內,畝噴30~40毫克/千克烯效唑溶液50千克。 噴施矮壯素對群體大、長勢旺的麥田,在拔節初期畝噴0.15%~0.3%矮壯素溶液50~75千克,可有效抑制節間伸長,使植株矮化、莖基部粗硬,從而防止倒伏。若與2,4-滴丁酯除草劑混用,還可兼治麥田闊葉雜草。 甲哌鎓在拔節期每畝用甲哌鎓15~20毫升,對水50~60升葉面噴灑,可抑制節間伸長,防止后期倒伏,使產量增加10%~20%。 9. 防病治蟲推廣化學防控措施,對小麥病蟲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特別要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一旦達到防治指標,要及時噴藥,增加小麥抗逆力和抗倒伏能力。 四、小麥倒伏發生后的補救 在小麥灌漿期前發生的早期倒伏,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恢復直立;而灌漿后期發生的晚期倒伏,由于小麥“頭重”不易恢復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莖可以抬起頭來。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補救: 1. 因風吹雨打而倒伏的可在雨過天晴后,用竹竿輕輕抖落莖葉上的水珠,減輕壓力助其抬頭,切忌挑起莖葉而打亂倒向或用手扶麥。 2. 每畝用磷酸二氫鉀0.15~0.2千克對水50千克,或16%的草木灰浸提液50~60千克噴灑,以促進小麥生長和灌漿。 3. 一般輕度倒伏對產量影響不大,重度倒伏常伴有病蟲害的發生,應及時防治倒伏后帶來的各種病蟲害。 |
相關閱讀 |
應對番茄卷葉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
油麥菜病蟲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
獼猴桃輪斑病的危害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