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葡萄白腐病病癥,葡萄白腐病防治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3-23 16:30:00 |
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長過程中常常出現的一種能夠引起果實腐爛的病害,在我國葡萄主產區均有發生。北方產區一般年份果實損失率在15%~20%;病害流行年份果實損失率可達60 %以上,甚至絕收。為了能夠更好的防治該病,本文為大家介紹了葡萄白腐病的癥狀、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葡萄白腐病癥狀 主要侵害果粒和穗軸,也能侵害枝蔓及葉片。 果穗受害,一般先在穗軸或小穗軸上發病,初穗軸發生淡褐色水漬狀的不整形病斑,逐漸向果粒蔓延。果粒先在基部變為淡褐色,軟腐,后整個果粒呈淡褐色軟腐。嚴重時全穗腐爛,病果極易受震脫落,重病園地面落滿一層,這是白腐病發生的最大特點。發病后期,病果漸由褐色變為深褐色,果皮下密生灰白色、略突起的小粒點,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氣潮濕時,從小粒點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滿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爛,所以稱為白腐病。天氣干熱時,病穗的穗軸和果梗萎蔫變褐干枯,未脫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縮成有明顯棱角呈豬肝色的僵果,懸掛穗上極難脫落。 枝蔓或新梢受害,往往出現在受損傷部位或接近地面的部位發病。最初出現水浸狀、紅褐色、邊緣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漸擴展成沿縱軸方向發展的長條形病斑,色澤也由淺褐色變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點。病斑發展后期,寄主的皮層與木質部分離,縱裂,皮層的肉質腐爛解離,只剩下絲狀維管束組織,使病皮呈“披麻狀”,病害嚴重時,病部縊縮,環繞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斷,影響植株生長。 葉片發病,先從植株下部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然后逐漸向植株上部蔓延。多在葉尖、葉緣或有損傷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漬狀、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輪紋,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點,且以葉脈兩邊居多。病斑發展后期常常干枯破裂。 葡萄白腐病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強。越冬后的病菌組織于次年春末夏初,溫度升高又遇雨后,可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病菌的分生孢子靠雨滴濺散而傳播,風、昆蟲及農時操作亦可傳播。分生孢子萌發后以芽管對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進行初侵染,其侵入的途徑主要是傷口及果實的蜜腺,有的亦可從較薄的表皮處直接侵入。初侵染發病后,病部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通過雨滴濺散或昆蟲媒介傳播,在整個生長季可進行多次的再侵染。病害的潛育期一般5~7d,而抗病品種可長達10 d。病菌的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強,分生孢子器釋放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干的分生孢子器經15年后仍可釋放活的分生孢子。高溫、高濕和傷口是病害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發病程度與寄主的生育期、環境、栽培方式、組織成熟度及不同的品種抗病性不同等因素密切相關。 葡萄白腐病防治方法 1. 清除侵染菌源 生長季節經常檢查果園,發病初期及時剪除病穗、病枝蔓,揀凈落地病果;秋末埋土防寒前結合修剪,徹底剪除病穗、病蔓,掃凈病果、病葉,摘凈僵果,集中燒毀或運出園外深埋。發病前用地膜覆蓋地面可防治地面病菌侵染果穗。 2. 加強栽培管理 在病害經常流行的地區,提倡種植園藝性狀好的中抗品種,果園多施有機肥,增強樹勢;結合綁蔓和疏花疏果,提高結果部位,對地面附近果穗可實施套袋管理,減少病菌侵染機會[5];及時打副梢、摘心,適當疏葉,調節架面枝蔓密度,改善架面通風透光條件;注意果園排水,防止雨后積水,及時中耕除草,降低地面濕度;合理調節植株的掛果負荷量。 3. 藥劑防治 根據當地歷年病害初發期決定首次噴藥時間,一般應在發病初期前5~6 d進行。而后每隔10~15d噴1次,連噴4~5次。如遇大雨,要立即噴藥。有效藥劑有50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0 %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還有50 %速克靈、80%普諾、70%霉奇潔、50%多豐農、80%炭疽福美、70%甲基硫菌靈、40 %福星等均有較好的防效。此外,克菌丹、特克多、白腐靈等藥劑,只要適時使用都有較好防治效果。為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要不斷更換藥劑品種。為控制土面上的病菌,重病果園在發病前應地面撒藥滅菌。可用1份福美雙、1份硫磺粉、2份碳酸鈣,三者混合均勻后,撒在果園土表,撒施量15~30 kg/h㎡。 |
![]() |
![]() |
相關閱讀 |
晚稻僵苗怎樣預防 |
鉆心蟲來勢洶洶,如何解決?鉆心蟲絕佩值得了解 |
栽培矮生向日葵的技術要點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