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果樹黃葉病是缺什么,果樹黃葉病怎么治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4-11 16:36:00 |
果樹黃葉病是一種嚴重危害果樹生長發育的病害,嚴重時能夠導致果樹不結果,甚至出現枯死等現象。對于種植果樹的農戶們來說,加強對果樹黃葉病的了解,做好該病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果樹黃葉病的發生原因、癥狀表現、診斷方式及防治措施: 1 果樹黃葉病發生原因及癥狀表現 1.1 不良土壤 1)重茬地育苗或栽植果樹,導致育苗和果樹生長過程中發生黃葉癥,影響育苗質量、苗木移栽成活率和果樹生長發育。 2)非重茬地由于大面積土地平整而造成土壤熟化度差、營養缺乏,育苗或果樹栽植后出現黃葉現象,生長遲緩。 3)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鹽堿地、土壤貧瘠也是造成黃葉的原因。 1.2 不良天氣 1)干旱。年降雨不均、長時間干旱,導致苗木和果樹生長受阻,葉片萎蔫、黃化,葉小而薄,生長量減小,嚴重者死苗死樹。 2)漬水。長時間降雨、大水澆灌,引起苗木和果樹長期浸水,根系呼吸困難,吸收功能受阻,輕者營養元素流失造成黃葉,重者死亡。 3) 凍害。冬季低溫、春季倒春寒等天氣,引起果樹、苗木抽干,葉片、枝干局部受凍,進而引起黃葉、死苗、死樹。尤其在春季干旱天氣下,空氣濕度極低,發生凍害后,苗木和果樹(主要是幼樹)接近地面處組織由于受凍而局部失水,主干樹皮變黃、皺縮、變褐,進而引起黃葉和死苗死樹。 1.3 病毒感染 病毒型黃葉發生比較普遍,主要表現為葉片呈深淺相間的黃色,邊緣不清晰;或呈大小不一的鮮黃色斑塊,邊緣清晰;帶有條狀斑,沿葉脈出現黃色鑲邊。病毒主要來源于苗木、種條、嫁接、修剪、昆蟲傳播,目前還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應以預防為主。 1.4 缺素所致 缺素性黃葉發生較普遍,除了自身營養缺乏外,大多由營養元素相對障礙和元素拮抗作用引起。 1)營養元素相對障礙。指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絕對值并不低,但因為其他因素(根系病害,土壤營養環境差,比如土壤板結、干旱、漬水、施肥不當、重茬、溫度過高或過低、鹽堿化等)導致苗木或果樹不能正常吸收利用。 2)拮抗作用。指一種營養元素的存在抑制了另一種營養元素的吸收,主要表現在相同極性離子之間,如鈣過多會抑制氮和鉀的吸收,造成鎂吸收困難,鎂與鉀、鐵與錳相互之間抑制,氮抑制鎂,鉀抑制鐵等。 1.5 病蟲危害 1)根部病蟲害。根部病蟲如蠐螬、金針蟲、螻蛄、根結線蟲等蟲害和引起根部腐爛、根朽、根癌、根瘤等的病害,容易引起地上部黃葉、葉小、發育遲緩、樹勢衰弱,甚至死苗死樹。根部病蟲害容易被忽視,防治較困難,往往會造成毀滅性危害。 2)莖干病蟲害。腐爛、輪紋、潰瘍、叢枝、枯萎等樹干病害和天牛、象甲、蟬類、螨類、蛾類等樹干蟲害,易導致植株皮層被破壞,影響營養吸收和傳導,從而導致植株營養吸收受阻,出現黃葉,甚至死苗、死樹。 3)葉部病蟲害。早期落葉病、花葉病、蚜蟲、葉蟬、紅蜘蛛、二斑葉螨等葉部病蟲害引起黃葉發生較為普遍。 1.6 肥害藥害 肥害主要產生原因是集中施肥、肥料距離根系較近、施肥后沒有及時澆水、施用大量未經腐熟的農家肥、過量施用化學肥料、根外追肥濃度過高、化學肥料混合不當、施用劣質肥料、某種元素肥料過量等。 藥害主要產生原因是施藥濃度過高、藥劑搭配不合理、混用農藥種類過多、噴藥時間方法不當、除草劑使用過多或不當,以及某種果樹對某種制劑敏感等。 肥害藥害的主要表現癥狀:基肥施用過多、不及時澆水,往往會出現整樹葉片小,發黃,發育遲緩,進而焦枯死亡;藥害表現為受害部位分布不規律的斑點,形狀變化大,初期出現黃斑、褐斑,最后出現焦枯、落葉;除草劑使用過量產生的藥害多發生在下部近地面處,出現黃色到黃白色斑點,形狀不規則,莖干變為暗紅色至黃色。 1.7 嫁接不親合 砧木和品種不親合,表現為大腳或小腳現象,發生黃葉病。 苗木一般表現為發育遲緩、葉小,癥狀先從上部開始,向下擴展;成齡樹表現為長勢較弱、葉小,新葉老葉都有發生,老葉較重。接穗質量不好、成熟度不高,導致嫁接后親合慢,發育遲緩、黃葉,一般表現在苗期。 1.8 其他原因 不同砧木的抗旱、抗寒、抗病、耐鹽堿、耐澇性不同,導致苗木和果樹出現黃葉現象。管理粗放、環剝修剪過重、承載過量、群體密閉,導致果樹生長失衡而出現黃葉。工業廢水、環境污染造成黃葉。 2 不同類型果樹黃葉病的區別與診斷 2.1 正確區分缺素癥與病理病 植物缺素時一般以散發為主,無發病中心,鹽堿土、黏土、瘠薄土壤多發;與天氣一般無直接關系,多雨漬水、長期干旱易發,發生時常出現失綠、黃葉、變褐、焦枯等癥狀。病理性病害一般有明顯的發病中心,與土壤類型無特殊關系,但與土壤肥力有關;與天氣有直接關系,陰霾多濕天氣多發,群體郁閉時更為嚴重。 2.1.1 主要的缺素表現 1)缺氮。植株矮小、細弱,葉片變小、呈黃綠色,先從下部葉片開始表現癥狀,逐漸向上發展,嚴重時植株枯死。 2)缺磷。葉片變暗并逐漸變成紫黃色。 3)缺鉀。生長后期易發生,葉片邊緣變黃,葉尖變干,似火燒狀。 4)缺鎂。主要表現在老葉上,葉脈間失綠,葉脈附近仍為綠色。 5)缺鈣。發生在新葉上,葉片從外向內逐步變黃,葉脈仍為綠色,葉緣向下卷曲,似降落傘狀。 6)缺鐵。表現在新葉上,樹梢上部新葉除葉脈為綠色,其余全部變為黃綠色或黃白色,葉片小而薄,嚴重時葉緣焦枯,葉片大量脫落,幼嫩葉片變為淡黃色,嚴重時變為白色。 7)缺鋅。新葉失綠且有黃色斑點,生長遲緩,叢狀,根系生長發育差。 8)缺錳。嫩葉上呈現細小的黃色斑點,葉片發黃,嚴重時失綠變褐。 9)缺銅。葉片失綠,葉尖漸漸枯萎,葉片上出現黃白色斑點。 10)缺鉬。植株頂部小葉由淺綠色變為黃色,葉片向上翻卷,植株生長遲緩。 2.1.2 真菌、細菌、病毒型黃葉的區別 1)真菌性病害。引起植株或某一器官腐爛,病部表面往往有棉絮狀或霉狀物,用手摸病組織無黏滑感、無臭味,常帶有酒精味,后期造成萎蔫、植株枯死,并產生各種顏色的粉狀物和點狀物。 2) 細菌性病害。多造成局部病斑,其感染多從水孔、氣孔和傷口侵入,破壞作物新陳代謝,使受害病株腐爛、產生壞死斑,病斑周圍呈水漬狀或油漬狀,有的分泌有刺激作用物質,使受害部位長出腫瘤或變味、畸形,細菌造成的腐爛常有惡臭味,在病組織上常溢出乳白色至棕黃色黏質菌液,手摸有滑膩感,干燥后成為黃色或白色魚仔狀或薄膜粘附在葉片上。 3)病毒性病害。全株慢性病害,病株往往出現某一類型的變色、褪色、花葉、叢矮、畸形、枯斑、組織壞死等器官病態,這些病狀不是單獨發生的,往往是幾種混合發生。病株田間分布與真菌和細菌一樣呈分散狀,有明顯的病株交錯現象,但沒有發病中心,其傳播發生與媒介蟲如蚜蟲、葉蟬、線蟲等的消長有關。 2.2 正確區分藥害、肥害與病害 主要從斑點、黃化、畸形、枯萎、僵化等癥狀區分。 1)斑點型藥害和肥害在植株上分布無規律,全園表現有輕有重,生理性病害發生普遍,植株出現癥狀部位一致,與真菌性病害也不同,前者斑點大小形狀變化大,后者有發病中心,大小形狀一致。 2)黃化型藥害和肥害由黃葉發展為枯葉,陽光充足的天氣發生多、黃化快。缺素黃化,陰雨天多發(主要是多雨造成營養元素流失、變化),黃化慢,且與土壤類型和肥力有關。病毒型黃化常有碎綠狀表現,且病株表現系統狀病癥,病株與健株混生。 3)藥害引起畸形具有普遍性,在植株上表現局部癥狀,病毒病引起畸形往往零星發病,常在葉片上混有碎綠、明脈、皺葉等癥狀。 4)藥害、肥害造成的枯萎無發病中心,大多發生過程遲緩,先黃化、后死株,根莖輸導組織無褐變;侵染性病害引起的枯萎多是輸導組織阻塞,在陽光足、蒸發量大時先萎蔫,后失綠、死株,根基導管常有褐變。 5)藥害、肥害引起的緩長有藥斑和其他癥狀,生理性中毒發僵表現為根系生長差,缺素癥發僵表現為葉色發黃或暗綠等。 3 果樹黃葉病防治要點 1)正確選址。選擇距離污染源遠、土壤肥沃疏松、交通便利、水源潔凈、排水灌水便利,3年以上未繁育過果樹、苗木及其他林業樹種和苗木的地塊建園,避免重茬育苗和栽培。新平整的土地最好充分熟化后再育苗和栽植,有條件的可客土或改土。 2)科學施肥。氮磷鉀配合,大量元素肥料與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葉面噴肥與基肥配合,增施腐熟的有機肥。 3)節水灌溉。起壟栽植,增加澆水次數,減少澆水量,盡量減少大水漫灌,注意排水。 4)科學防治病蟲。預防為主,正確區分黃葉原因進行對癥防治,注意清除病原和保護樹體,特別要注意地下害蟲的防治,保護根系。 5)選擇合適的砧木,栽植優質無毒苗木,提高建園質量,進行無毒化栽培和無毒化管理。 |
![]() |
![]() |
相關閱讀 |
有效防治草菇死菇 |
冬季青菜如何栽培 |
番荔枝炭疽病該如何應對?具體措施有哪些?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