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藥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4-13 16:33:00
    

    油菜菌核病是一種嚴重危害油菜生長的病害,開花結果期發病最為嚴重,感染該病之后能夠造成千粒重及含油量下降。因此,農戶們需要做好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油菜菌核病防治方法,并為大家提供了幾種油菜菌核病特效藥,供大家參考使用。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藥

    油菜菌核病防治

    1 癥狀識別

    1.1 苗期

    受害莖與葉柄初生紅褐色斑點,后擴大并變為白色,組織濕腐,上面長出白色菌絲。病斑繞莖后幼苗死亡,病部可見黑色菌核。

    1.2 成株期

    1.2.1 葉片發病。植株基部老葉的葉緣常先發病。病斑初呈暗青色水漬狀,后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病斑中央黃褐色,外圍暗青色,周緣淺黃色,有時病斑上的輪紋較明顯。天氣干燥時病斑破裂穿孔,多雨潮濕時則迅速擴展,全葉腐爛,上面長出白色綿毛狀菌絲。

    1.2.2 莖部發病。多在主莖的中、下部開始發生,病斑初呈水漬狀,淺褐色,橢圓形,后發展成長橢圓形、棱形至長條狀繞莖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輪紋,邊緣褐色,病健交界明顯。在潮濕條件下,病斑擴展迅速,上面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病害發展后期,莖髓被蝕空,皮層縱裂,維管束外露如麻,極易折斷,莖內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病株常從病莖部以上提早枯死。

    1.2.3 花瓣染病。極易感染,初生水漬狀斑,后變蒼白色,易脫落。潮濕時,病花瓣迅速腐爛。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發新病斑。

    1.2.4 角果染病。角果感病后產生不規則白色病斑,內、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較莖內菌核小。病角果內的種子多成癟粒,無光澤,少數種子表面也裹有菌絲。

    2 發病規律

    2.1 病原特征

    病原物為核盤菌,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菌核圓形或不規則形,鼠糞狀,初為白色,后變黑色,內部灰白色。菌核萌發后長出1個至多個具長柄的肉質黃褐色子囊盤,盤上著生一層子囊和側絲,子囊呈棍棒狀或橢圓形,內含單孢無色子囊孢子8個。病菌的寄主范圍很廣,重要寄主除十字花科植物外,還有萵苣、向日葵、胡蘿卜、大豆、蠶豆和豌豆等多種作物。

    2.2 病害循環

    2.2.1 初侵染。遺落于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的菌核是菌核病初侵染的來源。溫、濕度適宜時菌核即可萌發形成子囊盤。在自然條件下,一般每年在秋季(油菜苗期)和春季(油菜花期)可產生2次子囊盤,子囊孢子成熟后,從子囊內噴出,隨氣流傳播,在寄主上萌發產生侵入絲,通過表皮細胞間隙、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發育成為菌絲。秋季產生子囊盤的數量少,早春產生的數量多,是侵染油菜的主要菌源。

    2.2.2 再侵染。油菜因在苗期發病而形成的菌核,翌春萌發產生子囊盤或菌絲,對油菜花期造成再侵染。另外,在油菜植株生長茂密,枝、葉相互毗連的田塊,特別是在油菜倒伏時,菌絲可通過毗連枝、葉的接觸進行再侵染。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藥

    2.3 發病因素

    2.3.1 越夏菌核數量。越夏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數量越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數量越大,發病越重。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銳減,在高溫及長期積水的田中死亡率高;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年限越長,病害越輕。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殘體肥料和播種帶菌種子,都會因增加田間菌源數量而加重發病。

    2.3.2 氣候條件。影響最大的是降雨和濕度。由于油菜易感病階段為開花期和角果發育期,往往與子囊盤盛發期相遇,有利于病菌侵入危害。如果春季降雨量多于常年,氣候條件對病菌的侵染有利而對寄主的生長不利,易造成病害的發生流行。

    2.3.3 栽培條件。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葉毗連,田間郁閉,小氣候濕度高,病害重;尤其當薹肥施用遲和用量大時,常造成油菜貪青倒伏,加重危害。未及時清溝,開花結果期田間積水,病害發生較重。

    2.3.4 品種抗性。油菜類型間和品種間感病性差異很大,分枝部位高、株型緊湊、莖桿紫色、堅硬、蠟粉多的品種較抗病。甘藍型、芥菜型油菜較白菜型抗病,甘藍型油菜品種間抗病性差異也很大。

    3 綜合防治

    3.1 農業防治

    3.1.1 栽培抗病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栽培高產、抗病良種,如中油雜12號、華油雜13號等。

    3.1.2 防止種子帶菌。通過篩選、風選、藥劑浸種等方法,消除菌核和殺滅種子表皮病菌,播無病種子。在播種前可使用10%~15%硫酸銨溶液選種,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凈后再晾干播種。

    3.1.3 實行輪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顯著減少田間菌核的積累,尤以水稻與油菜輪作防病效果最佳,注意不要與十字花科、豆科及茄科作物輪作。

    3.1.4 合理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過量施用氮肥。配合使用氮、磷、鉀肥,增施硼、錳、鋅、鉬等微量元素肥料,促使油菜苗期健壯、薹期穩長,花期莖桿堅硬,不易倒伏,提高抗病性。

    3.1.5 改善田間小氣候。油菜田整地時應開好“三溝”和田外渠道,保證溝溝暢通,做到雨住溝干,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間小氣候濕度。在油菜盛花期,及時摘除植株中、下部的病葉、黃葉、殘敗葉,減少病菌通過病葉搭附而引起再侵染,并可改善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對減少發病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3.1.6 清除病殘體。油菜收獲后,將在田間、路旁和脫粒場等處的病殘體徹底清除,集中燒毀,以減少越夏菌源。

    3.2 藥劑防治

    當油菜進入盛花期后,葉病株率達10%以上、莖病株率在1%左右時開始進行藥劑防治�?蛇x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等,防治1~3次。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藥

    油菜菌核病特效藥

    啶酰菌胺。此藥劑為50%啶酰菌胺,是一種苯胺類新型殺菌劑,對油菜菌核病具有明顯的防治效果,適用期用該藥顯著高于多菌靈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用藥量為24~26克,發生偏重的年份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36~48克,兌水50公斤,在油菜盛花期均勻噴霧。

    氯啶菌酯。此藥劑目前上市的為15%氯啶菌酯乳油。在油菜產區試驗,每次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44克、55克、66克,兌水50~60公斤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別為70.5%、82.8%、87.9%。對照藥劑處理每次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25克,防治效果為74%,產量與空白對照相比,增產率為13.7%左右。用藥應抓住在盛花期病害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55~66克兌水60公斤噴霧,隔7~10天再噴1次藥,對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較好。

    使百克(咪鮮胺)。在油菜主產區用25%使百克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明顯好于用多菌靈。一般情況下,油菜盛花期,每667平方米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1次的防治效果為51%~94%,平均效果為66%,高于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克兌水噴霧的防效。各地試驗表明,每667平方米用25%使百克40毫升兌水噴霧的防效,比用50%多菌靈150克兌水噴霧的防效高10%以上。其最佳用藥期在油菜的盛花期至盛花末期。在中等發生期,于適期內一次噴藥即可控制危害。在嚴重發生期或花期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應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藥1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關閱讀
水稻坐蔸的原因及防治
黃瓜根腐病的防治法
連續陰天如何管理大棚蔬菜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