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蘆筍種植時間和方法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5-8 16:54:00
    

    蘆筍什么時間種植?蘆筍種植方法有哪些?這些是新加入蘆筍種植行列的農戶常常會問的問題,對于提高蘆筍產量增加收益有很重要的作用。小編在搜索大量相關資料之后,為大家總結了蘆筍種植時間和方法的相關知識,詳情如下:

蘆筍種植時間和方法

    蘆筍種植時間

    蘆筍種植時間一般是春季。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為盛產期。

    如果您想種露天的蘆筍,四五月份育苗,七八月份種植。如果大棚種植蘆筍的話,八九月份也可以育苗,十月份種植。

蘆筍田除草劑

    蘆筍種植方法

    1 育苗

    由于蘆筍種子的皮厚而堅硬,水分很難滲透種皮,播種前一般需用25~30℃溫水浸泡4~5d。發芽溫度控制在25~30℃。生產中常用的育苗方法有陽畦育苗、小拱棚育苗和露地育苗。山東省蘆筍露地定植季節在3月中旬至9月上旬,育苗期70~100d為宜,育苗時間應根據定植茬口確定。

    1.1 建立苗床

    先根據地理位置,建成一定長、寬的苗畦,深翻、耙細、整平后按每10m2施用腐熟圈肥100kg、三元復合肥1.5kg的用量鋪于地面,翻入畦田15cm深處拌勻、整平、灌滿水,待地表放白即可開溝播種。

    1.2 播種

    播種前將種子用25~30℃的溫水浸泡5d,每天換水1~2次,讓種子充分吸足水分。播種深度為3cm,播種時要在畦田造墑的基礎上二次開溝澆水,水滲下后單粒將蘆筍種播入。播種密度為:行距15~20cm,株距為5cm,播后覆土2~3cm,第2天輕踩鎮壓,讓種子與土壤密接,以利吸水和保墑。為防止地下害蟲,可在播種溝內施放毒餌。

    1.3 播種后的管理

    蘆筍播種后一般經10~15d可齊苗,在這段時間內如墑情不足應澆水;如地溫不足,注意不要澆大水,以防地溫下降影響出苗,一般噴水濕潤即可。幼苗出土高10cm可澆1次水。齊苗后,雜草也隨之長出地面,一定要將幼草拔除掉,防止與蘆筍幼苗爭奪陽光、水分和營養。移栽前10~15d應控水煉苗,起苗時應無幼芽為好,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蘆筍種植時間和方法

    2 定植

    2.1 定植地的選擇

    定植蘆筍的地塊除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透氣性和滲水性好、地下水位較低和有灌溉、排水條件外,還應注意不要選擇老果園、桑園地,這些地易使蘆筍感染紫紋羽病。

    2.2 定植時間

    春季一般在蘆筍苗萌動前進行,選用頭年6~7月份育的苗,進行移栽;夏季可選用當年3~4月份育的苗;秋季無保護措施,最晚不能低于9月15日定植,可選用當年4月份以后育的苗。

    2.3 定植密度

    綠蘆筍栽培無需培土,密度可加大,以3.75~4.50萬株/hm2為宜,即在確定行距1m的情況下,株距20~25cm為宜。

    2.4 定植方法

    蘆筍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環境,定植前要將土壤深耕1遍,耕后耙細、整平,按行距1m開溝,溝深30cm、寬40cm,將開溝土回填至15cm后,用圈肥30~45t/hm2、三元復合肥(N∶P∶K為15∶15∶15)600kg/hm2施入溝內,將施入的肥料與溝內15cm的土拌勻,再回填1次土,使溝深7cm左右,然后澆水沉實。在溝中間用镢頭開1道淺溝,將蘆筍苗按預定株距定植,蘆筍定植后的總深度應低于地面10~15cm,定植時根系要舒展,邊定植邊澆小水。

    3 定植后管理

    3.1 定植第1年的管理

    3.1.1培育植株。此期的植株培育,以促進植株和根系發育為中心、使其迅速成園為目標。蘆筍剛定植因根系小,其吸收能力差、抗逆能力弱,若遇干旱會延緩生長,遇澇土壤缺氧,會影響根呼吸,致使根系腐爛,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植株死亡。因此,土壤干燥時必須及時澆水,遇澇則要及時排水。

    3.1.2 施肥。夏季定植,施足定植肥后,一般不需再追施速效肥;秋季定植,可在定植溝內,結合培土施入一定量的圈肥;春季定植,要在7月中旬再追1次肥,用量為追施尿素450kg/hm2、氯化鉀150kg/hm2。肥料施入后要隨時澆水,最好選擇雨前追肥。

蘆筍種植時間和方法

    3.2 成園管理

    蘆筍的春季產量來源于頭年根系的貯藏養分,根系養分積累多少決定于頭年秋季地上莖葉的繁茂程度和同化期長短。因此,成園的管理措施應有利于根系養分積累。

    3.2.1 控制采筍。每年春季,經過采收,根株中貯藏養分不斷消耗,使其中許多肉質根因貯藏養分枯竭而逐漸萎縮衰亡,有些老的肉質根本身也要新陳代謝,根株上的鱗芽因貯藏養分供應不足,變得瘦小。因此,每年蘆筍嫩莖變細,產量為盛產期的25%時,必須停止采收,轉入植株的培育管理,使其恢復重建根群。

    3.2.2 地上莖控制。如果過早形成繁茂的莖葉群體,田間通風透光不良,不僅易遭病害,而且易引起植株早衰,影響養分積累,從而影響產量;如果莖葉形成太晚、莖葉正值同化盛期即因霜凍死,也會造成養分積累不足,影響產量形成。

    3.2.3 中耕與土壤改良。蘆筍根系的發育極需疏松透氣的土壤環境,1年中應結合追肥和除草進行中耕。因蘆筍根損傷后不會再生,中耕最好用锨淺翻,以春季進行,深15cm為宜。特別是蘆筍定植多年后,土壤變得緊密堅硬,且缺少養分。因此,每2~3年應在行間開溝施肥,以深30cm、寬30~40cm為宜,在溝內施入圈肥37.5~45.0t/hm2、石灰粉7.5t/hm2,以改良深層土壤的理化性狀,促根系發育。

    3.2.4 灌溉與排水。蘆筍是耐干旱、忌田間積水、易受澇的作物。一些蘆筍田常因植株生長季節雨量集中,田間積水難排出,使筍園毀于一旦。但水分供應不足,又會抑制鱗芽萌發,減少嫩莖產出,在蘆筍收獲期應滿足嫩莖抽發的水分供應。蘆筍生長前期,可通過控制水分,控制莖葉生長,秋季可通過水分來促進莖葉形成。

    3.2.5 植株的調整。為避免植株生育過旺、過早形成繁茂的群體,必須對前期地上莖形成加以控制。一是春季停止采收后不要任其自然生長,而是根據不同的筍齡留出一定量的母莖,將其他筍芽采掉。一般成園筍每株母莖數量為3~5枝,直徑為6~8mm。二是母莖打頂。打頂不僅可防止側枝,而且可控制莖葉生長,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預防病害蔓延。但打頂過度,枝葉太小,同化養分不足,影響根系發育。一般母莖高度以120cm為宜。

    3.2.6 整枝。夏季高溫多雨,受控制的母莖會發出一些新的嫩枝條,這些嫩枝條不僅消耗養分,而且極易染病。因此,必須除去。

    3.2.7 疏果。7月前留母莖,雌株上極易結果實,這些果實會奪走大量的同化養分,影響產量,應將其及時摘除。

    3.2.8 支架保護。母莖在田間生長時間長,且數量少,難以相互依靠,極易倒伏。為防止倒伏,要設立支架,將母莖攏在架上,既可保護母莖正常生長,又便于采筍及防治病蟲害作業。

    3.2.9 防除雜草。蘆筍的行距大,容易滋生雜草,栽植初年,由于株叢發育緩慢、枝葉覆蓋小,草害更為嚴重;采收時,又有一些蘆筍種子落地后形成小苗,這些小苗極易染病。因此,都應及時去除。

    3.2.10 施肥。施肥是奪取蘆筍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肥料不僅可以提供蘆筍生長所需要的養料,而且可以改變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生產中有很多輕視有機肥、重視化肥、過多施速效氮肥的現象。由于施肥不科學,嚴重阻礙著蘆筍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蘆筍在不同的生長期對各種養分的吸收量不相同,在采收期對氮和鉀的吸收顯著高于磷,從秋季留苗?_始,鉀的吸收量超過了氮,對磷的吸收集中在植株生長緩慢時。在施肥中,不僅要注重氮、磷、鉀的配比協調,而且還要求有恰當的施肥量,若盲目加大施肥量,往往會發生相反的效果。速效肥施入過量,會阻礙其他一些元素的吸收,擾亂植株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導致減產或不能正常生長,這時只能補充一些其他元素。為保證各種元素均衡供給,每年必須施入37.5~45.0t/hm2圈肥;否則即使施入更多的氮、磷、鉀速效肥,也不能增產。

    4 采筍

    蘆筍嫩莖基部直徑達到0.7cm時,便可采筍。由于蘆筍根內積累的養分不可能滿足全年采筍需要,過度采筍待養分耗盡,會致使根株枯死。因此,必須采取留母莖采收,保證采筍期根內含糖量。母莖對保證延長采筍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母莖留好后要加以保護,直到全年采筍結束。

相關閱讀
多效唑果樹施用施用技巧
黃瓜斑點病怎么治療?用什么藥最合適?
柑橘潰瘍病的癥狀表現、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