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印度制造”,中國該如何應對?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5-27 9:30:00 |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印度從中國進口農藥量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達到6%。鑒于中國廠商的生產成本較低,這一增長本應持續,然而,在印度施行了“印度制造”計劃(MakeinIndiaCampaign)之后,擬訂了部分監管法規變更草案,鼓勵在國內生產農藥。 據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兼研究員VaishaliChopra稱,到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農藥產品總量的增長率可能會下降80%,且大部分進口產品將從制劑轉為原材料;而如果法規允許部分終端產品從中國進口,則進口增長率將在未來五年內年降50%,最終達到3%。 目前,印度每年進口的農藥原藥、中間體和終端制劑產品進口總額近9.25億美元(約590億盧比),其中約55%來自中國,而從中國進口的終端產品數量一直穩步上升。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印度的農藥數量較上年同期增長52.9%,達到20864噸;出口金額增長19.6%,達到1.77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印度的農藥量約占中國總出口量的2.9%,出口金額約占總金額的9%。 如果新法規得以實施,則凡是在印度有生產登記的產品,都將不再發放進口許可證。Chopra研究員稱,這一變更不會對2017年秋收時期的農藥供應量或價格產生直接影響,因為印度僅利用了國內農藥總產能的50%-55%,未來期望能夠提高利用率。 當前,貿易公司正大力反對這項法規變更,而荷蘭合作銀行則表示希望新法規能夠施行,因為大多數跨國公司和龍頭企業似乎沒有什么危機感。一旦新法規施行,那些整合了原料及終端產品生產的公司將通過為未整合公司和跨國公司制造產品而獲益。由于更多新仿制藥流入印度市場,經歷過整合的公司將進一步投資生產設施,而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貿易公司受到打擊最大。研究報告顯示,擁有TIM(本土制造技術)登記的企業將在印度市場享有壟斷地位,因為其他企業將無法通過進口提供同類產品與之競爭,除非他們也在印度獲得TIM登記并制造產品。 |
相關閱讀 |
農藥企業 應樹立“綠色形象” |
高效氯氰菊酯國內銷售同比下滑 |
2013年先正達第四季度農藥市場走勢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