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農藥管理條例正式執行,小宗作物們該怎么辦?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6-2 9:54:00 |
新農藥管理條例今日起執行,并明確規定,農藥不得超范圍使用。然而,對于很多小宗特色作物如香芋、地瓜來說,如果不允許超范圍用藥,將無藥可用。要么不用藥,用藥即違規。小宗作物們該怎么辦? 最近廣州市白云區某鎮上經營農資銷售的陳老板有點糾結,月前他接到當地農業執法部門的通知,要求他將店內在廣東無適用作物的農藥產品下架。他知道白紙黑字的法規,但在他看來,一直以來農藥超范圍使用“太常見”了。 農藥管理條例明令 “下架是為了規范農藥使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像有一些農藥,只登記在蘋果上,但廣東沒有蘋果種植,這類農藥就要下架。”廣東某地區農業局負責人表示。 《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農藥使用者應當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和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 記者通過作物名稱在中國農藥信息網上搜索農藥登記數據,登記在水稻上的農藥產品有7712個,玉米的有2213個,登記在香芋、地瓜上的則是0個。“如果真正按照登記作物來使用農藥,這些小品種作物怎么辦?”有農藥經銷商表示。 廣州市從化區農資零售商林為欽指出,盡管他很想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來為種植戶推薦農藥,但事實上不可能。目前小宗作物難找到對應農藥,具體到某種病蟲害更難找到對應農藥。 《條例》正式實施在即,廣東省內連州、從化、陽江等市也曾進行了類似的排查,其中有些產品在廣東省內已經使用多年,如今要求下架禁賣,不少經銷商和零售商表示不理解。在他們看來,作物不用藥肯定不行,而現實中農藥超范圍使用是“迫得不已”。 登記成本與收益問題 為何農藥超范圍使用在我國比較普遍呢?業內人士認為,這和我國實際情況有關。我國特色小宗作物種類繁多,種植面積分散,一般的大宗作物種植面積都在66.7萬公頃以上,而多數特色小宗作物僅分布在一兩個省,用藥量較少。而我國農藥產品登記所需時間長,登記費用高。登記一個新產品要3年以上,費用在40萬元左右;擴增一種作物時間也要2年多,費用普遍在15萬元以上,“如果在登記的作物上推廣不順,企業可能連登記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為了節省成本,通常一個農藥產品在登記時,一般只登記一兩種作物,但在實際使用中可覆蓋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作物。比如一個登記在蘋果樹上的殺菌劑產品,在南方荔枝、柑桔、番茄等蔬果作物上都可以使用,只要示范試驗有效果,農戶認可即可。農民選購農藥時一般由零售商推薦,而零售商推薦產品時一般看產品效果和產品利潤,并不在乎作物登記情況。多年來,業內對這種做法早已習以為常,用實際效果說話成為農戶評價一個產品優劣的關鍵,而進行產品登記只是一個產品進入市場的敲門磚。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農藥產品眾多,同質化嚴重。同樣成分、同樣劑型,甚至同樣含量的產品非常多,盡管在登記作物上有所不同,但在行業人士和種植戶看來,這些產品都是一樣的,登記作物也是可以共用的。 農藥超范圍使用風險不容忽視。行業資深人士蔡智文表示,同一種農藥在不同作物上安全間隔期存在差別。一外企高管指出,在一種作物上登記了,只能證明該產品在這個作物上有相應的使用技術,如用量、使用適期、使用次數、安全間隔期、最大允許殘留量等,這些技術參數是不能直接嫁接到其它作物上的,“因為每個作物的GAP(Good AgriculturalPractice,最佳農事操作)不同,病蟲害發生的時期、頻次和嚴重程度也就不同,氣候、采收、儲藏、運輸的方式不同也使得農藥的降解速度不同。” 更為尷尬的是,無藥可用的作物,除了香芋、地瓜,以及百香果、火龍果、蓮霧等種植界“后起之秀,還有花卉、食用菌、中草藥、油料等,品種繁多。另外,在大宗作物上,少見的病害也無藥可用。 山東浙江正在探索 如何解決超范圍使用現實和規范使用農藥的矛盾?行業人士認為,只在市場上執法,不從機制上改變可能解決不了問題。建議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改革:一是簡化登記手續和費用,只管環境毒理部分;二是同質產品允許相互轉讓數據、借鑒數據,效果讓企業去負責,讓市場去淘汰。山東某企業營銷總監指出,“比如炭疽病,在好多種作物上都有發生,發病機理類似,企業在一種作物上登記了炭疽病,是否就可以在其他作物炭疽病上使用呢?”三是將作物歸類登記。同一類作物,只要登記了其中一種,比如柑橘類作物,只要登記了沙糖橘,其他柑橘類作物如橙子、柚子等就可以免于登記,直接寫入標簽。 2016年,為推動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加快解決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短缺問題,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研究制定了《2016年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調查及試驗項目實施方案》,同時頒布了《用藥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錄(2016)》,該《名錄》匯總了各省蔬菜、水果、食用菌、油料等用藥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同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研究推出了《特色小宗作物農藥登記藥效試驗群組名錄(2016)》,該《名錄》根據各省特色小宗農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蟲害發生特點,選取1-3種特色小宗農作物作為該群作物及其防治對象的代表,開展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工作,以期加快特色小宗作物農藥登記進度。 山東、浙江正在進行探索。海利爾藥業集團制劑所所長司國棟介紹,山東省降低了小宗作物用藥登記費用,由參與登記廠家聯合登記,共同承擔費用,額度可降低50%以上。其次,登記時間縮短,實行綠色通道審批。但這僅限于擴作登記,不適用于首次登記。他還介紹,小宗作物用藥登記,生產企業需要考慮靶標作物的市場區域,目前海利爾在山東針對冬棗、韭菜已經做了用藥登記,在外省取得了芹菜、蓮藕等用藥登記。 據《浙江省特色優勢作物農藥登記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20)》,從2012年開始設立小宗作物農藥登記財政補貼項目,4年來省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2200萬元,支持32家農藥生產企業、127個農藥產品登記試驗。永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熊興平介紹,浙江省對小宗作物用藥登記的殘留報告提供補貼,做一個殘留報告費用30萬元,浙江省財政補貼15萬元。熊興平分析,像獼猴桃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種植戶舍得投入,有望形成小宗作物用藥市場,對生產企業有吸引力。2015年,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就在中藥材白術上進行了農藥登記。該公司登記部經理何生介紹,白術是特色作物,地下害蟲的問題比較突出,其公司將5%二嗪磷在白術上擴作登記,前后用時兩年,目前在浙江唐安一帶推廣應用,去年銷售40多噸,他說“還是很值得做的”。 |
![]() |
![]() |
相關閱讀 |
江蘇七洲助力我國未來新型農藥發展 |
草甘膦、草銨膦登記詳情及混配研究 |
農業農村部發布丙草胺原藥等95項行業標準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