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收與不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營養元素”是植物的食物,對作物產量和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建國以后,由于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在巨大的糧食壓力下,我國不得不在農業生產中超常規的施用大量的化肥。當前,由于多年來化肥的過度和不合理的施用,對農業生態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不合理的化肥施用中,其中很重要一點是重視大量元素肥料,輕視中微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作為植物生長的必須元素,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已成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的主要阻礙因子。

我國肥料施用中,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對作物影響嚴重。全營養平衡施肥是施肥的最高境界,也必須包括中微量營養元素。中微量元素肥料現在已進入全新時代,中微量元素肥料具有很多優點:從經濟角度講,投入產出比高,一般增產10%不是問題;從作物角度來講,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和過量區間較窄;從用量上來講,肥料用量少,增產作用大。可以說,中微量元素肥料對于改善當前的土壤污染可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政策層面提倡的平衡施肥,我認為其主要看點在中微量元素。要做到平衡施肥,必須把控中微量元素在復合肥中應用的4大特性:主要作物需肥特性;土壤的供肥特性;中微肥料的理化特性;大中微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性。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新技術有:緩釋、納米、懸浮、等離子、螯合、復合、添加等。緩釋技術,如緩釋劑的添加、包裹-氧化鋅包膜等、化學合成等,目前世界的發展趨勢是速緩結合。螯合技術是使用有機化合物將元素包裹起來,使它不容易失去活性。不是所有的中微量元素都需要螯合,螯合不螯合與元素的種類有關。螯合技術的核心在于螯合工藝和螯合劑的選擇。傳統螯合劑分子量太大、穩定常數太高且有副作用。現在有大量新型螯合劑,如葡庚糖酸鈉、木質素、棕黃酸、腐植酸、氨基酸。
在平衡施肥理念下生產出來的復合肥是不是就具有足夠的競爭力?是不是就能夠比得上進口的肥料呢?答案是未必。我認為,國產復合肥料與進口高端肥料有差距,但這種差距不是技術導致,而是國內企業出于降低成本考慮。最突出的一點是在配方設計上,國內大多數企業重視含量比例,卻對養分形態重視不夠。而我們知道,同等的養分含量,如果形態不同,不僅成本不同,效果更是大不一樣。
舉例而言,近些年,國內外在復合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已成趨勢,拋開有些企業只是拿中微量元素作為炒作的幌子不論,其實微量元素也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無機鹽態,一種是有機螯合態。有機螯合態最利于作物吸收,而無機鹽態的微量元素容易沉淀,但問題是如果采用螯合態,生產一噸含中微量元素的復合肥,成本要增加上百元,而添加無機鹽態微量元素,成本僅增加幾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