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大約一個月的尿素穩步緩漲行情如今已見疲態,支撐本輪觸底反彈的利好因素也被市場消化殆盡。細數之下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利好:工業農業內需相繼啟動;企業輪修開工率持續低位;市場庫存偏低致工廠待發量大;5月底的印度尿素招標。另外,諸如環保、限運、煤價調整等政策因素隨也對尿素高價行情有一定利好,但周期偏短,暫不提及。

首先,季節性需求是業內普遍看好的漲價動力,配合淡季期間的市場低庫存,下游廠商的每一次集中采購都將給尿素帶來大漲行情。事實也驗證了這一預期,從4月中旬的復合肥企業為生產高氮肥集中采購尿素,到5月上旬農業市場輪動備肥集中采購尿素,均讓業內見證到了由“剛需之利”引發的行情觸底反彈。不過,僅就尿素主產區報價來看,一旦出廠價超過1600元/噸,新單成交便見疲軟,大中型農資公司“轉采為銷”、“低吸高拋”。對此,國內大多數尿素企業在5月采取緩慢漲價吸單的方式操作。下游經銷商則調整為“隨進隨出”、“多廠多批”的運作模式,本著控低庫存、增價購買渠道保供應的原則,回避高價風險。這樣一來也使得大多數尿素企業均能獲得可觀的待發量,并成為其堅挺并緩漲報價的重要利好。
從尿素行業開工率角度分析,業內對4~5月份全國范圍尿素企業連續兩輪集中檢修所引發的價格上漲表示充分認可,并視之為促使尿素維持高價的主要支撐。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產能數據中直接反饋出了尿素企業檢修、減產的效果。雖然5月尿素產量尚未公布,但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畢竟兩輪集中檢修從規模上相差不大。然而,如果回顧今年1~3月的尿素產量,恐怕就要深思一番了。同樣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2月尿素實物總產量952.74萬噸,同比減少22.2%;3月的尿素實物總產量520.61萬噸,同比減少20.4%。這樣看來,全國1~4月的尿素行業開工率或者說產量均比同期下滑了20%左右,可謂常態化減產。據了解,1~3月尿素減產的原因不乏環保政策、成本倒掛、冬季復產難等問題,另外還有部分企業壓縮尿素產能改銷液氨或將尿素產能切換至甲醇等產品的情況。當然,也有一些小企業停產或退出。總之,國內尿素市場在1~4月行業長期減產的狀態下,先后經歷工業、農業的旺采行情,有限的漲幅顯然難以“服眾”,跌幅仍有破成本線的情況。
傳統農業旺季臨近,行業更多的關注供求局面,隨之而來的更是影響市場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首先,尿素企業開工率復產情況,至少到6月初,尚處于可控范圍。但不排除檢修減產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而加速復產;另外,內需方面也不容樂觀:港存尿素回流將削減華中、華南等的內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