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鉀肥大貿易合同談判最終結果撲朔迷離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6-16 8:47:00 |
截至本周,中國鉀肥大貿易合同談判的最終結果仍是撲朔迷離。有國內貿易商透露,國內進口商的談判底線是在去年價格基礎上最多上漲10美元/噸。而有接近談判的國際供應商表示,有外方代表直接提出同比上漲30美元/噸的要求。目前沒有消息顯示雙方提出折中價格或是讓步。市場期待的月底之前見分曉估計難償所愿。國際鉀肥市場緩慢回暖,國內鉀肥價格艱難持穩,鉀肥在國內外市場上的表現殊異或許是大合同談判的最大障礙。此時此刻,行業人士對于合同簽訂時間、價格、總量乃至走勢都存在不同判斷。 又到年中 鉀肥合同簽訂在即? 跌跌撞撞的中國化肥行業在經歷半年的痛苦掙扎后,再度將目光集中在一個可能決定市場走向的關鍵節點:中國鉀肥大貿易合同談判。自2016年7月簽下年度合同后,國內鉀肥價格小跌小漲,總體沒有大的波瀾。而隨著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大量進口,國內鉀肥產品市場存量較大、價格偏低,與國際市場走勢背道而馳。談判就此陷入僵局。 分析師認為,國內鉀肥市場并不穩定。目前價格堅挺是因為大合同遲遲沒有音訊、鉀肥國儲導致的階段性供應緊張。從總量上看,2017年1-5月的進口總量已然很大,不太可能出現供不應求。而且從上半年來看,鉀肥貿易的利潤比較豐厚,除了個別時間點,進口白鉀利潤基本保持在150元/噸以上,國內鉀肥存在降價的空間和能力。 接近談判的一位外方代表認為,談判出現僵持,供應商應該自己反思。“中國上半年進口了400-500萬噸鉀肥。其中有一部分是確定進口量,安排到2017年1-2月到貨,但大多數是可選數量!彼嬖V記者,中國鉀肥大貿易合同在簽訂中通常有兩種數量,一種是確定數量,一種是可選數量。在確定數量上,雙方誰都不能違約,買方必須買,賣方必須賣。而可選數量,則是在合同期內具體溝通后再做安排。在七八年前,選擇數量一般是確定數量的10%-15%。而因為供過于求,市場表現不好等原因,進口商對長期市場不太樂觀,所以在談判中往往把固定的進口量縮小,把可選數量拉大,這樣進口商就具備更多的靈活性。供應商同意把更多的選擇數量交給中方,同樣也顯示出其對于中國市場的信心不足。事實上在2017年上半年,中方一直在要求執行可選數量,而供應商也確實沒有停止供應,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得國內氯化鉀價格偏低。 合同的簽訂需要你情我愿,也需要一定妥協。在國內,氮肥用量已經出現拐點,但鉀肥用量一直不少,雖然增長速度放緩,但表觀消費量短期內不會下降。業內人士指出,國內鉀肥消費量在高位,今年不管國內鉀肥產量有多少,如果不進口,年底肯定沒庫存,現在簽合同,目的就是保證鉀肥能在第三季度能夠陸續到港。 對于行業關注的合同簽訂時間,國內分析師認為,一是要看國際庫存變化,二是看談判價格能不能盡快達成共識,畢竟在聯合談判機制下,國內進口商、國際供應商都不能擅自決定。目前國內對于大合同在6月底簽訂抱有很大信心,而國際供應商表示,談判在本周之前一直不太樂觀。雖然在FMB會議、IFA會議等平臺上雙方有很多磋商,但分歧依舊很大,合同拖到7月份的可能性也存在。 價格難料 雙方意見分歧較大 去年,白俄羅斯鉀肥公司率先與印度正式簽署新的鉀肥供應合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鉀肥大合同的最終價格。與往年相比,只有9美元/噸的價差幾乎讓國內分析師的預測全數落空。每年到了合同談判前后,國際上關于鉀肥供應商停產限產、國際需求預計增加的信息都會撲面而來,這些造勢對坐在談判桌上的中方代表而言或許是不小的壓力。但客觀來說,如果簽約時間繼續延后,形勢或許更加不利,因為國內港口鉀肥價格已經抬頭。 有國內渠道商向記者透露,中方談判的主要目的是把鉀肥合同價格控制在10美元/噸的漲幅之內。而國際供應商提出上漲30美元/噸的要求,顯然有些“過分”。大合同談判不順利,可以說在意料之中。 國際供應商說,因為去年7月份才簽訂合同,合同量又不大,行業普遍認為新合同在年初就能簽。但國內的進口商擔心新合同會漲價,所以在上半年完成大量進口。另外國際鉀肥市場回暖比較明顯,供應商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所以從第一次談判開始,雙方的分歧都沒有顯著縮小。 從促成談判的角度,有國際供應商提出,談判中應適當縮小可選數量。他認為目前在國際供應商中并沒有統一的市場理念。國際供應商在中國市場的渠道越來越多,供應通道的放開導致市場混亂。而且在供應商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人和組織負責協調,維護市場的健康發展。他提出,供應商要面對現實,為之前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客觀認識中國國內的市場情況。拍板就要漲30美元/噸,那進口商極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損失,當然不會接受。一邊提出漲30美元/噸,另一邊提出降20-30美元/噸,這樣的談判沒有誠意、沒有互信、沒有坦誠的交流。實際上,現在上下游、內外部環境、市場格局都已經發生太大變化,所以鉀肥大合同越來越不好談。 國際供應商為什么有底氣漲價?北美鉀肥庫存相對較低。 國內分析師解釋說,通常北美鉀肥庫存在300萬噸以上,合同價格會降;如果庫存在200萬噸以下,價格肯定會上漲。去年12月份,北美曾達到300萬噸的庫存,但是很快就降到200多萬噸,從經營角度來說,國際供應商沒有必要降價。中國市場對于鉀肥價格的接受能力如何?該分析師認為,進口鉀肥價格小幅上漲基本得到行業認可,但也要有一個范圍。比如說在2017年7月1日起,化肥銷售或者進口通知環節增值稅稅率將由13%降為11%。如果漲幅控制在降稅減去的成本之內,國內企業應該比較滿意。 根據行情走勢以及成本、價格差考量,市場人士判斷:如果合同漲幅在10美元左右,將是比較完美的結果;如果到15美元,還在接受范圍內;如果達到20美元或以上,那么進口商后期虧損風險很大。 市場預測的10-15美元/噸漲幅會實現嗎?國際供應商認為有可能。但據他透露,目前談判雙方不僅沒有就價格達成一致,甚至沒有劃出一個明確的價格范圍,所以無法對目前的市場預測做出回應。而國內主要渠道商表示,如果漲幅在10-15美元/噸,會比較合理。他認為今年的談判價格與往年相比懸念較小,漲價已經是必然。首先,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價格一直保持平穩。其次,從整個農業發展來講,國家也并不主張肥料高價。大農業形勢不好,中國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產業鏈條上的各產業都得相應地調整。化肥的價格最終還需要靠市場去調節,最終的定價權在市場。再次,成本核算之后,10-15美元/噸的漲幅可能會被其它因素抵消。增值稅下降2%,再加上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與當初估算的有所下降,因此即便出現15美元/噸的漲幅,對國內消費者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而且從往年的談判價格來看,上漲10-15美元/噸,在歷史上也算是低位。如果貿易商長期沒有利潤,對市場來說并不健康。 談判桌外 游戲規則悄然改變 綜合“盤內”“盤外”各方信息,有國內渠道商總結出今年鉀肥大合同的幾個要點:第一,今年的合同價格大概率高于去年;第二,由于每年的實際進口量和簽約量并不對應,而近年來談判各方不愿公布實際交易量,所以無法判斷今年的合同執行數量比去年多還是少;第三,國內產能穩中有增,國際鉀肥項目逐漸投產,國內、國外企業都想要提高鉀肥銷售量,受增值稅等政策因素影響,進口難度加大,國內鉀肥企業也分割了一部分市場,近幾年鉀肥貿易利潤有下降趨勢。 合同的數量,目前還無法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2017年中國鉀肥進口量將高于2016年。國際供應商表示,去年7-12月,中國有600多萬噸鉀肥的到港,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0多萬噸的到貨,每年鉀肥邊貿還將提供60-70萬噸的貨物。那么在今年的大合同會只簽100萬噸嗎?顯然不可能。他判斷,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國內鉀肥市場不會太好,不太會有支撐。而據國內鉀肥生產商介紹,受到持續低價影響,國內部分鉀肥生產企業已經停產。尚在生產的企業也明顯感受到低迷市場的巨大威脅。鉀肥大合同談判,在引導市場走向之外,已經開始影響國內鉀肥行業生態。為保護民族工業,鉀肥國儲是否會把國產鉀肥納入范圍?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國內化肥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今天,鉀肥大合同談判這個話題的確在不同場合不同程度地影響行業發展。 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鉀肥行業格局似乎也在發生改變。國際供應商告訴記者,德國鉀鹽集團在加拿大的項目已經投產,傳言該項目第一船產品將在7月份運往中國煙臺。該項目在2017年預計生產幾十萬噸,而在2018年將實現200萬噸的計劃產能。從成本而言,該項目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雖然德國鉀鹽集團并不參與鉀肥大合同談判,但是它的產品將在國際上產生影響,也可以通過市場采購進入中國市場。此外,中國仍有大量境外鉀肥項目正在不斷推進,未來國際鉀肥供應格局的變化仍值得期待。 |
相關閱讀 |
旺季出口關稅或將大幅下調 |
尿素市場頹勢僵局難打破 |
高氮復合肥備肥小旺季未旺,6月企業將轉向生產高磷小麥肥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