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甘膦國產化進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7-15 9:47:00 |
如今的草甘膦是國產農藥的當家品種之一。目前在國內的用量居除草劑之首,約4萬噸/年(原藥)。2016年,草甘膦出口47.7萬噸(金額9.9億美元)占全國農藥出口總量的35%(金額18%),全球草甘膦用量60%以上出自中國。在眾多國產除草劑產品隊伍中,草甘膦是當之無愧的身高2.26米的巨人和主力。 但是,襁褓時期的草甘膦曾經三易其名,經歷曲折,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得從70年代說起。 1971年,孟山都公司向媒體公開草甘膦(glyphosate)的研發信息,1974年產品開始上市。同年,因邊境過火嚴重威脅我國林區和草原建設,國家下達“邊境和林區防火道滅生化學除草技術研究”課題,由農業部生物研究(715)所承擔。課題組從文獻中看到,草甘膦殺草譜寬,滅生性強,且殺草活性高,符合課題的需要,但我所無合成條件。為此,向沈陽化工院探尋求援。該院當時的生測室負責人(我的學長)回答說: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品種,只是它的滅生性太強,與我們‘保糧棉油作物’的任務有距離,是否上馬內部有爭論,暫時無法提供試驗樣品。 1975年元月上旬,課題組與青海化工研究所開始接觸。這個單位1957年反右后,接納了不少內地帶帽的有造詣的化工技術人員,是藏龍臥虎之地。聽我們介紹火情和課題需要后,參加座談的人員活躍起來,主持人韓主任莊重地說:715所的國家防火課題,是對我們“一掃光”合成研究立項的最大支持,事關反修政治任務,我們要與715所加強協作,爭取早日攻關成功。此間,一位叫王宏昌的老先生拿出一份油印資料,“一掃光(英文名glyphosate)的合成路線”,這行字使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這正是防火課題渴望得到的東西!韓主任要求盡快搞出小樣,趕上今年試驗。這些話語頓時讓人有柳暗花明的感覺。 正是在這里,我們見到了草甘膦在國內第一個小名“一掃光”。3個多月后,青海化工所的10多升“一掃光”小樣如期到達我所,包括鈉鹽,銨鹽,乙丙胺鹽和原(藥)酸等不同劑型。1個多月后,這批樣品即在勃利林區和滿洲里草原試驗現場表現出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1975—1977的3年間,青海化工所總共提供了500多升的制劑樣品,沈陽院的小樣也相繼到達。715課題組在2個基地,對樣品的殺草譜,持效性,吸收傳導,不同制劑效果對比,混配比例,助劑選擇,最佳施藥期,不同噴霧容量,以及處理后雜草群落演變等,做了詳細系統的試驗觀察。篩選出的以草甘膦為主的配方,在第1年清除掉多年生雜草之后,第2年只剩一年生雜草生長,用藥量大幅度降低,藥費在機耕成本之下,試驗小組對配方的競爭力充滿了信心。 1977年夏末,課題組在滿洲里和勃利兩地,適時地召開了全國性的試驗現場考察評價會,邀請國內防火和林業、化工科研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到會指導,青海所和沈陽院的代表是現場會的主賓。在用篩選出的草甘膦配方開設的幾百米長的防火線上,雜草和灌木清除的干干凈凈。代表們還參觀了配方在鐵路和油庫的滅草試驗現場。“一掃光”(草甘膦)配方的試驗現場,相剛滿月的嬰兒首次公開露面,向與會代表展示出它的不凡性能,看到了它不可小覷的發展潛力。 1977年初冬,青海化工所和江南化工廠聯合邀請715所、沈陽院等化工單位,在鎮江商討中試鑒定事宜。會上,王宏昌先生提議將“一掃光”更名為“鎮草寧”,寓意為鎮江與西寧的兩地的單位合作研發產品之意,這是草甘膦的第二個小名。會議順利進行,代表們對“鎮草寧”充滿了美好的幢景。 但在幾個月后的一個晚上,發生了一場慘烈的事故:由于投料過多過猛,反應過于激烈,高壓釜發生強烈爆炸,兩位技術人員當場斃命,車間的房頂被沖破。事故和隨之而來的化工部對此的全國通報,使青海化工所的“鎮草寧”合成課題組不復存在,高壓法合成“鎮草寧”路線,被沈化院常壓合成路線完全取代,‘鎮草寧’這個名字也就此消失。 往事絮懷。 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我深知,是國家防火項目催生并加速了草甘膦在我國問世的步子,緊盯孟山都,第2年即有國產小樣出來。是項目的良好的藥效試驗現場,讓國內同行們首次見到草甘膦這個襁褓中的嬰兒,一露面就表現不凡,贏得了行家們的鐘愛,從而突破了只搞“糧棉油除草劑產品”的思維藩籬,使草甘膦在那個困難年代能夠順利度過脆弱的“嬰兒期”。 如果沒有國家防火項目,草甘膦的國產化進程將會被推遲,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我更知道,1975—1977年間,如果沒有青海化工所及時和慷慨的樣品支持,國家防火課題將會遇到極大困難,上述的試驗,以及示范現場的計劃將無法實施,草甘膦的后續發展不知要拖延多久。 我難忘當年這些化工界的朋友們,在實現技術趕超的過程中,表現出的高度責任感,無私奉獻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像打仗一樣,付出了血的和生命的代價。40多年后,盡管兩位逝者的名字早已消失在荒湮萬草間,但他們用生命警示后人不再走彎路的事跡,仍深藏在我的記憶里。在草甘膦成長為國產農藥一個標志性產品的過程中,承載著我國農藥研發隊伍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無法忘記這些早期作出過貢獻的戰友。 沈陽化工院及有關單位的研究人員,為草甘膦常壓法合成路線付出近20年的辛勞,使工藝水平逐步臻于完善,為草甘膦贏得了今日的輝煌。 |
![]() |
![]() |
相關閱讀 |
農藥企業并購重組洪流已來!附 100 強名單 |
深州百畝辣椒遇假農藥慘遭損失 |
龍燈努力實現與中國農業及農民共成長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