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6年下半年的環保核查開始后,農藥市場就進入了一種“假死”狀態,各種農藥產品均是供不應求,價格更是一路上漲,但成交量卻上不去,這種矛盾的情況或許將會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得到改善。

環保約束在兩個方面影響農藥行業:一方面生產亂象得到抑制,小產能因為環保成本提升會淘汰部分企業,環保勝出的企業會獲得發展機會;另一方面,產品供不應求導致漲價,企業以量換價,不僅企業能實現利潤增長,政府也能保住稅收。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對新《環保法》的配套政策進行了解讀,他強調,新《環保法》出臺以后,一方面要從政策上逐步落實地方政府的環保責任,目前中央已經派出兩批環保督察小組,對部分省份進行環境督察,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底將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另一方面還將大幅度提高企業違法排污成本,對工業企業尤其是農藥企業而言,不僅要達標排放、杜絕偷排,還要主動進行技術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同時更要嚴格環境管理,完善規章制度。
安徽中農縱橫農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張波認為:中國政府環保政策是企業長期化的“緊箍咒”,是出清不正規小產能的有效工具,而監管趨嚴將利好龍頭企業。環保是農藥行業集中度提高的主要抓手,90%以上銷售額億元以下的企業在關停潮和“進區入園上環保”的打擊下生存堪憂,已經關停小企業復產無望,農藥供給將長期維持緊張,行業集中進程有望加快,龍頭企業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以草甘膦為例。2017下半年市場,預計草甘膦市場維持在1.9-2.4萬元/噸,原因如下:第一,2017年下半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完成對四川、山東等省的檢查,進一步落實前期的環保成果以及企業兌現的環保承諾;第二,2017年原計劃投產草甘膦產能,單并沒有正式投放市場;第三,甘氨酸等中間體價格,因冬季采暖季可能限產,從而推漲原藥;第四,農藥制劑出口退稅如能成功調到8-13%的檔位,將更大程度上刺激相關農藥出口。其他農藥產品影響因素和草甘膦大多相似,各種因素疊加,屆時我國農藥產品有望迎來年內第二波行情。 |